1922年宋旺相撰寫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一書,記錄新加坡自1819年開埠百年以來赫赫有名的華商。其中有兩對父子——黃敏與文德、林和坂與秉祥,這兩個家族淵源頗深,書中以先後順序介紹。黃敏(1823-1868)是19世紀中期新加坡最為顯赫的華商之一,其公司豐源號是海峽殖民地最大華人船務公司之一,主掌東南亞與華南航線,同時經營進出口貿易、種植業等。

▲黃敏(圖源:宋旺相《新加坡百年華人史》1922)
黃敏家族雖為鉅商,卻四代男丁單傳,皆英年早逝,每代女兒也僅一兩位,有兩代女兒嫁給同為龍溪籍的林家兩代父子:黃敏之女文霞嫁給林和坂;黃文德之女月珠嫁給林秉祥。能力超群的女婿參與家族經營,建立起強有力的姻親網絡。黃敏之孫祥達26歲猝然離世未留下遺囑,引發其百萬遺產的繼承權爭議,其家族不動產於1910年公開拍賣,次年黃敏公司清盤。黃祥達遺產權的爭議持續長達40年,將其家族財富與家庭關係呈現於公眾眼前,讓人得見海峽殖民時代華人婚姻與子女權益問題。
四代單傳的龍溪黃家
黃敏於1823年出生於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上張,不知何時下南洋。1858年他作為本地木薯廠廠主之一出現在市政公報上,因木薯製造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政府磋商,可見其已在新加坡落腳並累積了相當多的財富。根據宋旺相的記載:黃敏起家於與荷屬印尼的貿易,是本地巴厘商品的最大進口商,尤以陶器而聞名,後進軍航運業,主要為華人提供中國和印尼的提供航運服務,一度擁有超過20支船。

▲黃文德(圖源:宋旺相《新加坡百年華人史》1922)
黃敏一生勤勉,將全部精力投入商業經營,娶有兩房妻子,其一是馬來亞土生華人富商龔光傳之女。黃敏1868年去世,享年45歲,留下一子文德(1850-1888)與一女文霞。黃敏在世時將愛女下嫁給同樣來自龍溪的同鄉、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林和坂(1841-1914),儘管當時林和坂在家鄉已娶有妻子。
事實證明黃敏慧眼識人,林和坂輔佐黃家三代人經營黃敏公司,也晉升為大股東。黃文德繼承父業,與姐夫共同拓展黃敏公司,相當有社交能力,為人慷慨且樂善好施。他曾擔任陳篤生醫院委員會和保良局委員,捐款4000元給該院作為儲備金投資生息,歷經20年累積的經費,1909年用於興建新病房樓,其中一個住院區以其命名。不幸的是黃文德染病,於1888年9月22日突然去世,年僅36歲,留下獨子黃祥達(1875-1901)與兩女。因其深受敬愛,停泊在新加坡港口的華人船隻全部降半旗致哀。
黃文德去世時,黃祥達年僅13歲,林和坂成為其遺產執行人。值得關注的是,黃文德的兩個女兒都嫁給能幹的年輕富商,黃月珠嫁給林和坂六子秉祥,黃月金嫁給李清淵獨子浚源。三個閩籍富商家族通過聯姻加強了商業合作關係,林秉祥與李浚源不僅是連襟,也是摯友和商業夥伴。
黃敏商業帝國的興亡
儘管父親早逝,黃祥達在姑父林和坂的照拂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熱愛音樂而聞名于海峽殖民地上流社會。他擅長演奏小提琴,是當時華人哲學社音樂部的創始成員之一。生於富豪之家,黃祥達曾於1899年通過競標,以最高價買下橋北路五座房屋和香港街的兩座房屋。1900年1月年滿25歲之際,黃祥達正式繼承父親留下的黃敏公司股權,成為公司合伙人。

▲武吉布朗黃永清與夫人洪平娘墓(圖源:林志強提供)
不幸的是,黃家的悲劇再次發生。1901年黃祥達以26歲之齡猝然而終,留下年僅6歲的獨子黃永清(1895-1928),這對於黃敏家族是致命一擊。由於他的猝然離世未能留下遺囑,黃祥達母親洪清安與遺孀何素珠在巨額遺產的繼承管理上產生重大衝突,高等法院判定何素珠為遺產管理人。何素珠與黃祥達結婚三年未生育子女,獨子永清的生母吳牡丹,據傳原是黃家婢女而被收為偏房。1908年黃家由合洛路搬到東陵基利尼律28號居住,1909年何素珠決意改嫁陳夢桃,家人極力勸阻無效,洪清安帶著黃永清與吳牡丹搬到尼路居住,與何素珠斷絕往來。
何素珠作為黃祥達法定遺孀的繼承權受到海峽殖民地律法的保護,改嫁並不影響其管理權與繼承權。黃敏家族不動產於1910年3月22號和29號舉行公開拍賣,共有97個地塊,吸引眾多買家,包括從馬六甲而來的華人富商,拍賣總價高達39萬4728元,被視為1910年本地最重大的房地產交易。值得關注的是,黃敏家族成員也是大買家,包括何素珠、洪清安、林秉祥、李浚源等。拍賣會後,何素珠發出公告,全權負責處理黃祥達遺產的相關財務問題。
1911年3月,在林和坂的主持下,黃敏公司自動清盤,各項產業公開拍賣,包括船隊、米較、中央引擎廠、房地產等。此時黃敏公司船隊的大型蒸汽船川行於仰光、海峽殖民地和中國之間,主要提供運送苦力的服務。較小的船隻在新加坡、印尼泗水和莫魯加群島之間運行。黃敏公司產業為各大業主所收購,其中四艘大型蒸汽船為林秉祥所收購,充實了他與弟弟秉懋創辦的和豐船務公司。昌盛長達半個世紀的黃敏商業帝國落幕,年逾古稀的林和坂退休安享晚年。
尼路的海峽華人宅邸
黃永清由祖母洪清安和生母吳牡丹撫養長大,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成年之後加入姑父林秉祥的和豐集團,也是和豐銀行、華商銀行,以及多家公司的股東。1922年通過拍賣買下蔡厝港143英畝多的橡膠園,1925年11月曾前往香港和中國旅行。黃永清也參加多家華人社團,包括海峽華人讀書會等,為各類慈善賑濟事業捐款。他在加東的別墅常開放給各社團使用,包括異族人士的聚會。
1920年1月18日,洪清安在尼路56-13號去世,享壽68歲,葬於亞歷山大路墳場。黃永清於1928年5月8日在尼路158號家中去世,年僅34歲,留下年僅6歲的獨子黃賜福(1922-1972),一年後其夫人洪平娘亦辭世,夫妻同葬於武吉布朗。1931年9月5日吳牡丹在尼路157號去世,也葬於亞歷山大路墳場。年幼的黃賜福在四年內失去三位至親。
黃永清與家人的逝世信息顯示黃家在尼路擁有多處產業,其中之一是建於1895年的尼路157號。自從1909年洪清安帶著黃永清與吳牡丹搬到尼路,這裡一直是黃家宅邸。建築原為兩層高,後加建第三層,前廊兩側殘留的拱門痕跡顯示曾聯通隔壁單位。入口設有實木通高門扇,外側設有柵門,前部的接待廳裝飾極為精美,華麗的透雕木屏風後是家族私人空間。滿鋪白色大理石的天井旁設有木樓梯連接二樓,建筑後部為祖廳,正中靠牆設有神主龕供奉祖先牌位。二樓僅在前部以木板隔出一間主臥室,其餘為開敞空間。1950年代,由於殖民政府強制開闢後巷,隔斷了原有的廚房,因此在建筑後部增建廚房、廁所、螺旋樓梯等。
結語
黃敏家族曾是「海峽華人社群最古老和最受尊敬的家族之一」。19世紀中期黃敏由漳州龍溪南來創業,從此落地生根,其後裔成為海峽華人,他們的婚姻關係與子女繼承權受到海峽殖民地律法的保障。作為黃祥達遺孀,何素珠爭取合法的管理與繼承權,不顧輿論壓力,與黃家斷絕關係,帶著龐大遺產改嫁已有一子一女的陳夢桃,兩人婚後生育兩個兒子。1925年新加坡華人女子學校興建校舍時,她以陳夢桃夫人的名義捐獻超過5000元獲得教室冠名權,卻是以亡夫黃祥達之名命名。
何素珠與黃祥達結婚三年未有生育,華人家庭有收養螟蛉子的習慣,她領養一子榮遠一女武叻,兩人原姓黃,後隨其改嫁姓陳,分別於1934年和1940年(黃祥達去世23年和39年後),以其親生子女的名義,提出訴訟追討百萬遺產繼承權。因何素珠已於1931年去世無法證實他們的身份,取證於黃家親友後,法庭判定兩人為何素珠領養,並非黃祥達親生,因此不具備遺產繼承權。

▲尼路157號現國大峇峇屋
黃永清去世後,其子賜福及家人居住在尼路157號,直到1980年代遷出,老屋空置許久。2006年,陳禎祿爵士的女兒金蕊為紀念其父,向國大捐款400萬元,從黃賜福之子黃麟與Wee Sun手中買下該產業,2007年展開全面修復,2008年9月對外開放,命名為峇峇屋,展示海峽華人家庭生活場景,留存黃敏家族珍貴的記憶。
(作者為ON-LABO創辦人兼主持人、本刊編委)
(本文首發於《源》165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源》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欲閱讀更多《源》雜誌文章,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註冊成為《源》雜誌會員,即可閱讀更多精彩文章。為感謝讀者支持,即日起只要註冊帳號,便可享有一年的免費電子版雜誌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