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段時間遇到的事情和詢問,今天我想和大家簡簡單單的聊聊新加坡的醫療險。醫療險我一直強調的是保險中的重中之重,每個人無論在什麼國家生活,第一最先要做的就是一份全面的醫療保險,有了這個再去想別的任何保險都不遲,可以說是基礎的基礎。

說回新加坡的醫保,首先新加坡的醫保有什麼人可以購買呢?新加坡的醫保主要針對新加坡公民,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以及新加坡合法准證的持有者,這裡並不包括外國公民。那麼外國人(持旅遊簽證)能不能買新加坡的醫療保險呢,其實也是可以的,但是選擇面非常小,而且價格也會非常昂貴。保障的內容也不如本地的保障內容全面。所以非常的不推薦,一句話來說做醫療保險也要接地氣!(購買居住國的醫療保險)
新加坡提供醫保的保險公司
關於本地醫保的公司選擇。雖然新加坡保險公司眾多,但是只有七家是跟政府合作的醫保服務提供者。他們分別是Prudential(保誠),AIA (友邦),Great Eastern(大東方),Income(職總),AXA(安盛),AVIVA(英傑華)以及Raffles Health Insurance (萊佛士醫療)

其他像Manulife (宏利)Liberty(利寶)等保險公司雖然也有提供醫療險,但並不是和新加坡政府合作的保險公司。拿以上六家來說,就產品和價格方面來說基本差別不大,在新加坡公立醫院的保障方面差別可以說很小。主要差別會體現在附加險的組合上,針對私立醫院的計劃上。另外根據新加坡衛生部今年一月至三月的數據顯示,保誠,友邦,英傑華,職總在主計劃的索賠響應速度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Median Claim Processing Duration (從100個索賠採樣中,每50個索賠的響應速度)
75th Percentile Claims Processing Duration(從100個索賠採樣中,每75個索賠的響應速度)
萊佛士醫療因為從2018年開始才參與政府的醫保系統,比較的小眾,所以採樣數據不夠。在剩下的6家公司里,根據我個人所了解的情況,給出一點推薦。第一選擇保誠(Prudential)和友邦(AIA),第二選擇大東方(GreatEastern)職總(Income)最後才是Aviva英傑華和AXA,尤其是最後兩家公司今年都傳出要拋售和縮減在新加坡業務的消息。(Aviva目前已經和Singlife合併,自身只保留25%的股份。)以下截圖分別來自於海峽時報和英傑華官網


另外這個月在聯合早報上看到一則新聞,不做評論,僅供參考。

關於公司的介紹和選擇就說到這裡,有興趣研究比較的小夥伴可以去新加坡衛生部網站查看各公司產品的具體比較,這裡給出連結新加坡衛生部關於7家公司醫保的比較。(出現連結後請複製至外部瀏覽器打開)
新加坡醫保的結構組成
為避免太複雜對理解造成困難,簡單的說新加坡的醫保是由兩大部分構成的,主體部分(main plan) 和 附加部分(rider)。主體部分覆蓋的內容請參見下圖,各公司基本一致,只是在個別項目的額度上會有少許差別。這裡以保誠為例

附加部分所涵蓋的內容

在這裡需要解釋的是自付額(deductible) 和共同承擔保險(co-insurance) 這兩項通常會有很多小夥伴不是很明白。
首先我們先說說什麼是」自付額」,「自付額」在國內也叫「起賠額」 也就是說當發生索賠時,醫療帳單的金額有沒有達到保險公司的這個「起賠額」 。沒有達到,不好意思,你自己要承擔所有的醫療費用,達到了那麼你只需要支付這個「起賠額」,其他剩下的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承擔。
「共同承擔保險」,這個是固定的比例(新加坡是10%)是在扣除「起賠額」之後的剩餘帳單金額由保險公司和被保人共同承擔。金額不固定,總帳單金額越大,被保人所要支出的「共同承擔保險」金額越高。
新加坡醫保中附加險部分的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覆蓋上面這兩個費用,其他的保障內容算是錦上添花。
下面我用保誠的「自付額」,來給大家舉個例子。其他公司的「自付額」基本也是大同小異,一般較低的「自付額」就會有相對較高的保費。具體詳細的比較可以參看新加坡衛生部(MOH)的清單。
下圖是保誠的最高端的產品的「自付額」

假設小A因病住院,入住了單人病房,3日後出院,總帳單10,000新幣
1.小A的醫保只有主體險無附加部分
從上表得知他的「自付額」就是3500(無論私人還是政府醫院)共同承擔保險10% (10,000-3,500)x10%=650, 由於小A無附加險, 小A需自付醫療費3500+650=4150。
2*.小A的醫保有主體險+附加險
那麼上面的4150也將由保險公司承擔,換句話說小A不需要自掏腰包一分錢。
?想一想 ?,如果這個例子中,如果總帳單不是10,000,而是100,000, 或者更多呢?這時候如果沒有附加險,自己要自掏腰包多少?
*上面例子的第二種情況任然適用於所有2018年3月8日前所購買的醫療保單,由於新加坡100%覆蓋的醫療保單被某些私人醫療機構的濫用,導致新加坡政府在2018年出台新政策,所有保險公司於2019年4月1日不得再售賣覆蓋100%醫療帳單的附加險,並且於2018年3月8日後至2019年4月1日間購買的保單需要在2021年4月1日逐步更新去新的co-pay附加險。
新的附加險只覆蓋95%的帳單,不再覆蓋100%,受保人需自己承擔5%的總醫療帳單,不過多家保險公司都有推出止損額(Cap)通常是3000,也就是無論您的帳單是多少,只要您有購買附加險的話,您自己需要從自己腰包掏出來的錢是3000新幣。
假設小A因病做了一個日間小手術(當日可回家),一共花費1,000元新幣
1.小A的醫保只有主體險無附加部分
從上表得知,就算小A在政府醫院看病,日間手術的「自付額」是1500,由於總醫療費用小於「自付額」 ,不好意思。。。這1,000 小A只能自掏腰包了。
2.小A的醫保有主體險+附加險
那麼這個1,000的費用也將由保險公司承擔。(如果是新的co-pay計劃的話,小A自己需承擔50元。)
新加坡醫保的費率 對於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以及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家屬來說,都可以使用公積金(CPF)帳戶中的醫療帳戶(Medisave )來支付主體險的費用。當然也不是無限制的扣,每個年齡層每一年都有一個可用於扣除保險費用的金額限制(limit)

從新加坡衛生部的說明來看,下一個年齡40或40以下每年可用於支付個人保險(不包含政府強制保險的部分)的限額是S$300,41-70是S$600,71歲及以上是$900,任何超過的金額需要用現金來支付。
隨著醫療保險費用的逐年上漲,主計劃也要用到現金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
這裡常常會聽到小夥伴抱怨說醫療保險費用越來越貴,我順便解釋一下導致醫療保險逐年上漲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通貨膨脹,無論是醫療費用的通貨膨脹還是其他方面的通貨膨脹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保費。所以常常起價是整個行業的,並不是一間公司的行為。第二個原因是投保人的年齡每年都在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保費也同時在增長,畢竟年紀越大患病的風險越大。因此每間保險公司的費用在大方面來說其實是大同小異的。有的公司在這個年齡會便宜點,有的公司在那個年齡會貴一點。
記住對於醫保的選擇和對比,關注點永遠不是在每年的保費上。因為沒有人或公司可以保證我們家每年都是最便宜的。
關於附加險的部分,通常都是需要用現金來支付,是不可以用公積金來支付的。在這個選項上,各個公司的計劃選擇性就會比較多了,各種組合都有,大家在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來選擇。
對於持有準證(LTVP,SP,EP,WP,Student Pass),的外國人來說由於沒有公積金的戶頭,那麼無論是主體計劃還是附加計劃都是需要用現金來支付的。
通常醫保的費用包含私立醫院的計劃會比不包含私立醫院的計劃貴出不少,一般在一倍以上。
總結來說,新加坡的醫保費用相對於動不動成千上萬的醫療費,真心不貴。就算一年5000的醫保費用(很高的情況了)來說也不貴,因為一旦動手術或者住院,5000 簡直分分鐘就沒有了。
去年我有一個醫保索賠的案例超過了20萬新幣。。。所以無論您經濟能力如何,醫保的錢多少都還是要花的,對自己負責也對家人負責,千萬不要抱著僥倖心理, 我見過的後悔例子太多了!
公立政府醫院和私立醫院的差別
選擇只包含政府醫院的計劃還是要包含私人醫院??常常有小夥伴會有這樣的困惑。其實新加坡政府醫院的差別和私立醫院的差別不算特別的大,政府醫院的環境其實也挺不錯的,乾淨,便捷,設備先進。只是私立醫院的住院環境更加的好,放幾張私立醫院的病房和伙食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