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地利《新聞報》刊登了對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首任院長、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的專訪。在這篇採訪中,馬凱碩表達了新冠可能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他表示中國在新冠大流行中的反應空前,應對及時、有效,顯示出更有執行力、更強大。 記者提問道,新冠流行使得中國頭號對手美國迎來巨大衝擊,在這次危機中,中國是否成為了「贏家」。
馬凱碩回答:「在目前情況下我非常謹慎,因為抗疫鬥爭還遠遠沒有結束。迄今為止,中國似乎更好地控制了疫情。」

圖源:湖北政府官網
馬凱碩還談論了新冠是否加速「亞洲世紀」進程的看法。他表示加速過程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開始了。
在1820年之前,世界最大國民經濟體一直是中國和印度,歐美崛起是在過去200年里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與之前2000年相比,西方統治地位屬於非正常現象。
「看看每百萬人口中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量吧,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為幾百例,而亞洲國家不足10例。這是東亞處理危機能力的體現、範例。至少目前是這個樣子。」
他讚揚了中國面對新冠的反應,「當中國意識到出現嚴重問題時,其反應絕對是空前的:在春節之前的兩天內隔離一個6000萬人口的省份。美國肯定不能在感恩節前兩天做成這樣的事情。」

圖源:中新網
「中國和美國有著根本不同,美國認為,它有世界上最好的社會,其他國家只要照搬它就能變得更好。
中國人有不同的立場,認為:只有我們中國人能成為中國人;你們選出對你們好的制度,我們選擇我們自己的。任何強大的國家都首先追求自己的利益。中國現在變得更強大,當然也更有執行力。這就是現實。」
除此之外,該篇採訪還談到,在疫情中,歐洲應該在對華問題上扮演怎樣的角色的問題。
馬凱碩表示,當中國和美國的衝突升級時,國際社會需要足夠強大的制衡力量在這兩個世界強國之間斡旋。歐洲有很大機會將其定位為未來世界的「地緣政治玩家」。
目前,國際社會符合邏輯的只有共同抗疫戰勝病毒,但美國卻決定將「病毒」濫用,當成了反華政治武器。
此前,馬凱碩也談論過自己對中美面對疫情競爭與合作的看法。
他認為新冠只會加速從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轉向更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的變化。
在《中國贏了嗎?》一書中提及美國將面臨兩種選擇。如果美國的首要目標是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那麼它將不得不與中國展開一場政治和經濟上的零和地緣政治競賽。然而,如果美國的目標是改善社會狀況不斷惡化下美國人民的福利,那麼美國應該與中國合作。明智的建議是選擇合作,然而,鑒於美國對中國不利的政治環境,該建議可能不會被採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