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地理老師用一種舒緩而得意的語氣聲情並茂地向同學們介紹起了乾淨整潔的城市島國新加坡,我當時確實被他道聽途說的講課震撼了。十幾年後,趁著假期,我單槍匹馬飛往了這個幻想中構築的南洋島國。從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出來,已是暮色蒼茫。
這個蕞爾小國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中國的一個縣市的區域面積大小。赤道上空火辣的太陽灼得人似乎要蒸騰起來。可能碰巧是雨季的關係,陰晴不定,轉眼可能傾盆大雨,倏忽又雲開雨霽,瞬息之間風雲變幻。
從獅虎形象說起
走在新加坡街頭,隨處可見獅子形象的裝飾和旗幟。新加坡人似乎對獅子情有獨鍾。據史籍記載,古代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到達此島發現一頭獅子,於是就把這座小島取名為 「新加坡」,意為「獅城」。如今新加坡擁有好幾座魚尾獅的雕像,尤以佇立在濱海灣新加坡河口的魚尾獅雕像最為著名。魚尾獅全身潔白如玉,一條水柱從獅嘴噴薄而出,在藍天的映襯下,氣勢恢廓,景象壯觀,仿佛在吸天地之靈氣,吐城市之光華,它已經成為了新加坡著名的地標建築。凡是來新的遊客,無一不爭相目睹它空靈雄奇的風采。
新加坡人除了喜愛獅子,另一種可能就是老虎了。新加坡的國徽上獅子形象代表了新加坡,而老虎則代表了馬來西亞。不過要去觀看真正的老虎還是得去開放式特色的新加坡動物園。與眾不同的是,新加坡動物園的老虎品種毛色發白,吊睛白眼,威風凜凜,很多遊客就是因這白虎慕名而往。

多元化背景下的華人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社會,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美人等民族和平共處,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和春節等節慶輪番上演,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並行不悖。幾大種族各自保留和傳承本族的宗教文化習俗,相安無事,和睦相處,真可謂是世界上經營民族關係的典範。
華人文化畢竟是主流。這些跟我同樣長著黃皮膚、黑頭髮的華人大多數是在明清時期為躲避戰亂從中國南方省份漂洋過海謀生的漢人後裔。由於長期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和教育,雖然新加坡華人與中國人同源同種,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已經與中國人完全不同,說他們是西化的「香蕉人」毫不為過。據說新加坡本地人口長期處於負增長狀態,政府推出的優惠生育政策收效甚微,不得不依賴從印尼、越南和中國等國家招募勞工。所以新加坡的建築工地和各式餐館都可遇到中國勞工辛勤的身影,一聽我來自中國,這些忙碌的中國同胞就會熱情地跟我攀談起來,似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動。

組屋的輝煌成就
早年的新加坡民眾居住條件落後,環境較差。隨著國家政府的財力上升,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在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的合理規划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成千上萬的政府組屋破土而出,滿足了越來越多的居住需求。這些政府組屋安靜地隱藏在綠樹濃蔭的環抱之中,接納幸福的新加坡人入住。絕大多數民眾走出了簡陋的破屋,入住新居,外牆被塗以各種顏色,每五年修葺重刷一次,「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願望不就在小小的新加坡基本得以實現了麼?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偉大的民生工程!走過這些色彩斑斕的組屋森林,我驚嘆這些政府組屋隨著時間的流逝依然堅固牢靠、歷久彌新。

法治文明的楷模
這個被冠以「花園城市」美稱的國家確實名副其實一塵不染,街面如洗,綠植成蔭。在中國常見的亂扔垃圾、亂穿馬路和大聲喧嚷等不文明行為的情形,在新加坡無跡可尋,可以說新加坡人的文明意識已經實現自覺。不過一旦有人打破了這些文明規範,將會被罰款到心驚肉跳。政府一方面利用中國儒家文化教化人民,另一方面也制定了嚴刑酷法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其中令人談之色變的一種刑罰就是「鞭刑」。上世紀90年代,不安分的美國人麥可·費伊在新加坡胡亂塗鴉,屁股就被挨了幾鞭。據說如今的他到處接受採訪,洋洋自喜地靠屁股賺錢。當然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人遵紀守法,不會越雷池半步,成就了新加坡作為世界上少有的治安良好、法制完備的國家之一。

吃貨的理想國
說起美食,新加坡當之無愧是食客饕餮的聖地。世界各國的美食幾乎都可在這裡找到:法國菜、阿拉伯菜、馬來菜和印度菜等等。美珍香的烤肉、麥卡南街的咖喱魚頭、芽籠的田雞粥、老巴剎的椰漿飯和沙嗲等等,令人垂涎三尺。還有一種融合了中國菜和馬來菜特色的娘惹菜,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碰撞雜糅的過程。肉骨茶、海南雞飯和辣椒螃蟹是新加坡最為有名的。肉骨茶醇香的肉骨里飄散著一股濃郁的藥材味,新加坡人一天良好的精神就從早晨一碗肉骨茶開始。海南雞飯是原先中國海南的移民帶來並經改良後在新加坡發揚光大,雞香撲鼻,口感嫩滑,齒頰留香。來到新加坡,鼎鼎有名的辣椒螃蟹不可不嘗,它採用通紅的斯里蘭卡大螃蟹做食材,辣中帶甜,回味無窮,當然菜價不菲。此外,很多看不懂的英文小吃,令人眼花繚亂,挑逗著遊客最大限度的食慾。

殖民時代的印痕
新加坡人選擇出行一般都喜歡選擇方便的捷運MRT,花上幾塊錢完全可以繞全島一周,沿途可以欣賞新加坡各地的風景。MRT坐到政府大廈站,走過神聖潔白的聖安德烈大教堂,英帝國殖民時期的建築像一張宏大瑰麗的畫卷在眼前鋪展開來。舊國會大廈、最高法院、維多利亞戲劇院和東亞文明博物館在移步換景中近距離呈現。這些老建築歷經歲月的磨洗後,在當今散發出絢爛的光輝。哥德式塔尖、圓弧的穹頂、莊嚴的石柱、精美的浮雕都透露出西方古典建築文化的氣息,這裡的每一處建築如在述說著殖民時期輝煌的記憶,仿佛手一伸就能觸摸到鮮活的歷史。
沿著新加坡河往南走去,一尊周身潔白的西方人塑像矗立河畔。憑著雕塑底座刻印的燙金字跡,我得知主人公原來是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為什麼新加坡人如此感激這位英國人士並為其塑像?原來在1819年,正是萊佛士爵士發現了新加坡的戰略價值,把他開闢為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海外貿易據點,新加坡的命運就此改變,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慢慢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新加坡河畔憶往事
駐足在新加坡河畔,我呆滯地看著來來往往漂移的駁船,任時光隨意流逝,卻並不感覺惋惜。一群白鴿忽然飛落在博物館南面的草坪上,朝著正在椅子上閱讀的金髮姑娘搖頭晃腦,這是一幅人與自然多麼和諧可愛又溫馨的畫面。微風拂面而來,黃昏時刻,遠處的克拉碼頭和古舊的房屋在薄暮中時隱時現,好似莫奈筆下的一幅印象派畫作。
早年苦難的華人不遠萬里,陸續到達新加坡河沿岸定居下來,篳路藍縷,生息繁衍。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加坡河是新加坡人的母親河。如今新加坡河南岸華人聚居的「牛車水」已是新加坡最繁華的居民區,華人開設的飯館、小商品店和咖啡店等生意紅火,熱鬧非凡。印度教風格的馬里安曼興都廟和佛教文化聖地佛牙寺龍華院就坐落在牛車水的中心地帶,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觀瞻。

夜色迷人的濱海灣
走過加文納大橋就是濱海灣金融區了,新加坡的發達與繁榮都展現在這個面積不大的海灣,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的高樓大廈彙集於此,鱗次櫛比,美輪美奐。它既有上海浦東陸家嘴的繁華絢麗,又有香港維多利亞灣的明艷嬌媚,讓新加坡無愧於「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的美稱。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濱海灣一下子被點亮。坐上亞洲最大的摩天輪俯瞰濱海灣霓虹閃耀,雲蒸霞蔚,如夢似幻。濱海藝術中心像一隻剖開的巨型榴槤,在夜色籠罩中閃閃發光,璀璨奪目。如果說政府大廈附近的殖民地建築代表的是新加坡久遠的過去,那麼濱海灣金融區代表的是新加坡摩登的現代。

國慶日的狂歡盛宴
正逢當地的國慶期間,無論是公共組屋、私人別墅,還是商鋪旅館,家家戶戶窗前都掛起了紅白星月國旗,愛國的熱情空前高漲。八月九日新加坡國慶節當天,濱海灣一帶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國慶典禮就在那裡隆重舉行。典禮看台上身穿紅衣的觀眾遠望去形成了一道紅色的海洋,他們手中揮舞著國旗,興奮異常。連浮爾頓酒店前的大道上都擠滿了人群,警察瞻前顧後維持著秩序。歌舞、焰火、閱兵式和飛行表演輪番在水上舞台登場亮相。受新加坡人尊敬的長者,內閣資政李光耀坐在看台的中央,頻頻向人們揮手致意,清瘦的身形和稀疏的白髮都無法掩飾他矍鑠的精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分離,並獲得了獨立。與其他國家靠鬥爭贏得的獨立不同,新加坡的獨立卻是被迫的!馬來西亞聯邦害怕新加坡華人強勢的政治智慧,東姑連讀三遍法案,「休」了新加坡。李光耀心裡清楚,一旦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沒有戰略縱深腹地的新加坡,資源匱乏,舉步維艱。誰也未曾預料,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資本主義管理制度加上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的高效施政,新加坡快速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從東南亞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彈丸小國建設成全球競爭力最強、經濟最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之一。新加坡的國家命脈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掌握在李光耀家族手中,人民行動黨長期一黨主政。正因如此,讓很多人質疑新加坡民主國家的身份,在國際上招致詬病。但新加坡人似乎頗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精英治國會給人們帶來好的生活。只要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只要經濟高速發展,新加坡人並不計較由誰來統治。所以在新加坡談論政治與民主,當地人大多三緘其口,勸君莫談國是。

活力盡在聖淘沙
聖淘沙島位於新加坡的最南端,乘坐單軌車不須幾分鐘便可到島上。世界各國來往的輪船擠滿了聖淘沙島南面淺淺的一灣海面。島上有著比濱海灣更龐大的魚尾獅雕像,坐電梯到獅嘴上可以俯瞰新加坡全島。聖淘沙島也有著比東海岸更優質的沙灘和海水,旱冰、釣魚、衝浪和沙灘排球等各項運動應有盡有,蝴蝶館、音樂噴泉、海豚世界和環球影城等娛樂場所目不暇接,這是一個充滿了年輕活力的遊樂天堂。島上還遺存著英軍的西羅索炮台,它本來是為保護進出新加坡港口的船隻而修建的。可惜二戰時,日軍是從新加坡北面包抄入侵,西羅索炮台根本未發揮作用,英軍不戰而降,失盡顏面。孤零零的炮管有一種未嘗經驗的沉默與失落。軍營舊跡裡面循環播放和模擬當年的場景,令人好似一下子便置身在那段殘酷的戰爭漩渦之中。這次淪陷也讓新加坡人意識到英國人是靠不住的,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到了夜晚,從聖淘沙山坡北望,新加坡港口碼頭星星點點,依然繁忙無比,市區已經遠遠地淹沒在一片燈火燦爛之中。假如喜歡登高,新加坡的最高峰武吉知馬和花芭山也是好的去處,幽深秀麗,遠離塵囂。

夢裡不知身是客
說起新加坡的細節上的好處來,恐怕是一天也道不盡的。新加坡的醫療、教育、交通、廉政和法制等等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想,新加坡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同樣都是勤勞智慧的華人,中國有自己資源、土地和人口等優勢,如果加上正確的執政效率,提高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建設法治國家,只要埋頭繼續發展,我們中國一定能趕上或甚至超越新加坡的發展水平。
忽而想到了南渡的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他於1938年受邀來到新加坡,用慷慨激昂的文字在海外積極宣傳抗戰。這位羈旅南洋的作家寫道:「錢塘江上聽鳴榔,夜夢依稀返故鄉。醒後忽忘身是客,蠻歌似哭斷人腸」。1942年,他被迫離開即將淪陷的新加坡,前往印尼的蘇門答臘,不料被日軍秘密殺死,他這一去就等於跟新加坡永訣了。
恰巧無意中看到地上有一顆顆紅色的果粒,撿拾起來捧在手心,當地人告訴我這就是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小時候背誦的王維的詩跳出腦海。再遠的遊子,永遠綿延不絕的,是那份濃重的思鄉之情。
我凝望大海的北方,明白自己也不過是一個閒適的過客。一種失根的孤獨感開始瀰漫心頭,加速了我歸國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