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在我國(新加坡)新設立的家族理財辦公室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家辦占38.6%。今年首四個月,這個比率升至44%。紮根新加坡、放眼東南亞,不論是新興科技或傳統行業、虛擬或實體世界,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和富豪都深信這裡有值得挖掘的機會。
《聯合早報》本周起推出「東南亞華爾資2022」系列報道,探討中國企業與資金在東南亞市場投資、經營與競爭的發展軌跡。
五年前因健康因素離開聯合創立的復星集團(Fosun),經過一段時間休養,梁信軍重新出發,接下來要征戰區塊鏈和人工智慧領域。
大約三年前,梁信軍在新加坡設立了家族理財辦公室。

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估計,來自中國的梁信軍財富凈值達22億美元(約30億新元),2022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位列第1397名。
Web 3.0在中美日益脫鉤環境中更顯得重要
全世界有幾個國家對於元宇宙和區塊鏈的發展相對友好。首先是美國,其次就是新加坡。

Web 3.0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它包含了諸如去中心化和代幣等概念,終極目標是創造出更高智能、更連接及開放的網際網路。
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對於如何監管這類新型態的創新公司已有清晰政策,令投資者安心。「新加坡的政策是有跡可循的,很少會突然轉向。作為投資人或企業家,我們不喜歡那種急轉彎、急剎車,然後完全不符合邏輯的運行方式。」
在人才方面,梁信軍相當認同我國推出的科技准證(Tech.Pass)計劃。他指出,如果這些科技人才選擇在新加坡創業或將公司移來這裡,能為本地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越多持科技准證的人才進入新加坡,本地僱主在招聘人才方面的選擇也就越多。
梁信軍投了幾家和Web 3.0有關的新創公司,例如DigiFT、PlatON和DeBank。

更多成熟家辦 追求較高風險和增長投資
以新加坡為總部的DigiFT最近獲准進入金管局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它的目標是在2023上半年完成沙盒測試,成為首家取得執照的去中心化證券型代幣交易所。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家辦積極尋求風險創投(VC)的投資機會,並增加對這一方面的資產分配。他們對資訊安全、Web 3.0、區塊鏈和金融科技等顛覆型科技最感興趣。」
邵氏大廈產業總經理楊光輝說:「我們確實關注到新加坡家辦行業的崛起,發現到越來越多中國富裕人士涌到新加坡,在這裡設立家辦。而我們與香港和中國大陸市場有著密切聯繫,占了一定優勢,能滿足這些人的家辦需求。」

越來越多外國高凈值人士,特別是中國富裕人士,到新加坡設立家族理財辦公室(Family Office)。重新發展的邵氏大廈(Shaw Towers)將瞄準這群富裕人士,爭取更多家辦行業的辦公租戶。
邵氏大廈產業(Shaw Towers Realty)總經理楊光輝於星期四(2月23日)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透露這一點。
他說:「我們確實關注到新加坡家辦行業的崛起,發現到越來越多中國富裕人士涌到新加坡,在這裡設立家辦。而我們與香港和中國大陸市場有著密切聯繫,占了一定優勢,能滿足這些人的家辦需求。」
除了家辦,邵氏大廈也準備吸引生命科學、研發、專業服務和創意等行業的辦公租戶。
位於美芝路的邵氏大廈,建於1975年,是歷史悠久的商業大廈。它於三年前展開重新發展工程,將成為45萬平方英尺、樓高33層的甲級辦公樓,預計2025年竣工。負責重建和管理大廈的是澳大利亞房地產發展商聯實集團(Lendlease)。
楊光輝說,公司正在與新邵氏大廈的潛在租戶洽談,雖然迄今還未簽訂任何租約,但獲得不錯的市場反應,不少公司都對租用大廈的辦公空間感興趣。
他認為,邵氏大廈每層樓的樓面(floor plate)約2萬平方英尺,比周圍辦公樓來得小,更適合中規模企業,也符合冠病疫情後許多企業強調靈活辦公空間的趨勢。
另外,邵氏大廈獲建設局頒發更嚴格的綠色建築標誌白金獎(超低耗能),是本地首個獲得此殊榮的甲級商業建築。楊光輝相信,如今企業更注重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築標誌也將是邵氏大廈吸引租戶的一大亮點。
邵氏集團香港常務董事陳偉文博士對大廈獲得建設局給予的肯定表示高興。他說:「新的邵氏大廈正朝著正確目標邁進,我們不僅要成為未來的工作場地,還要成為未來世代的工作場所。」
聯實全球商業信託管理機構主席兼董事經理(新加坡)黃雪鈴說,要取得首個綠色建築標誌白金獎(超低耗能)殊非易事,「我們很高興有機會聯合為新加坡打造高科技、可持續和關注身心健康的建築。」
設立家辦門檻提高 反而對富豪更具吸引力
今年4月中旬,金管局向業者發布新的指導方針,在所得稅法令的13O計劃下申請設立家辦,資產管理規模要至少1000萬元,兩年內承諾增至2000萬元。在這之前,並沒有最低資產管理規模的規定。
在13U計劃下申請家辦,資產管理規模門檻保持在5000萬元。
此外,金管局要求家辦把至少10%或1000萬元(視何者較低為準)的資金投資在本地市場。

門檻雖提高了,有意來設家辦者並未減少。去年在我國新設立的家辦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家辦占38.6%。今年首四個月,這個比率提高至44%。
預期這個趨勢將繼續下去。「提高門檻使得在新加坡擁有家辦的富豪更令人羨慕……在新加坡擁有家辦意味著你的凈資產至少要達到5000萬元以上,因為現在的最低要求是2000萬元。」
一般上,富豪不會將所有財富撥入家辦。若能撥出2000萬元,這也意味著他們的凈資產比這更多。
紮根新加坡、放眼東南亞,不論是新興科技或傳統行業、虛擬或實體世界,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或富豪都深信這裡有值得挖掘的機會。我們認為在東南亞,尤其新加坡,它的人才基礎比較好,還有很多跨國企業的總部或很重要的子公司設在這裡,已有很好的客戶基礎。
【本文由聯合早報呈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