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知名島國,新加坡多年以來就因為其國土狹小而被調侃。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為728.6平方公里,約等於北京的海淀區和朝陽區加起來的面積。
國土狹小的新加坡是典型的的「城市式國家」

而這寶貴的728.6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是新加坡1965年建國以來大量填海造陸工程的結果。建國初期的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有581.5平方公里。至2013年3月,新加坡的填海土地面積已經超過13,000公頃,占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1/4。1950年至今,約20%的國土面積由填海產生。
通過各項填海造陸計劃的實施,新加坡將會在2030年實現增加100平方千米國土面積的目標。
被面積所局限的小型沿海土地
都試圖用填海的方式打破地理邊界限制

填海興國
填海造陸在新加坡的城市發展歷史過程中意義非凡,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新加坡地標,如樟宜機場、聖淘沙環球影城、濱海灣花園、萊佛士坊等,背後都離不開填海造陸的功勞。
填海造地予以新加坡的第一個發展機會可以追溯至19世紀初。1819年英國殖民者萊佛士爵士抵達新加坡後不久,就率先在其登陸的新加坡河河岸開展填海造陸工程,墊高了原本低洼的西南河岸。這次填海工程完成後,土地被分成許多塊賣給商業投資者,新加坡河南岸成為了新加坡的商貿中心。
殖民者選中了這塊貿易勝地,首先要改造成滿意的樣子
(新加坡城鎮計劃 圖:Wiki)

隨著全球貿易活動日益繁榮,以及1826 年英國海峽殖民地的建立,新加坡得天獨厚的港口地位日益突出。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港口設施建設,此前的填海造陸工程無疑為新加坡港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世紀的填海造地,讓新加坡的城市功能愈加豐富、城市地位愈加突出。新加坡從小漁村發展成為英國海峽殖民地的行政所在地,從一個貿易港口變成一個成熟的英國殖民城市。
新加坡天然的河海地理資源
再充分利用了殖民者的貿易資源
助其建設為港口貿易重地
(1920年代的駁船碼頭 圖:壹圖網)

在1965年新加坡正式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後,優良的港口條件和廉價的勞動力成為了新加坡利用工業振興國家經濟的關鍵。
國土面積可以被稱為迷你的新加坡
獨立後能走的發展路線還是做貿易中轉站
(60年代的甲板貿易 圖:壹圖網)

新加坡想吸收大量移民來搞建設
總得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條件吧
(安居才能樂業 圖:Flickr)

隨著經濟發展計劃的成功實行,對工業、基礎設施、商業和住宅用地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新加坡政府又將目光看向了填海造地。
1970年,加冷盆地填海後建造的房屋 (圖:NAS)

位於新加坡西海岸的裕廊(Jurong)成為了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發展工業的首選地點。隨著填海工程的快速推進,裕廊工業區在1968 年就擁有 153 家工廠,電子工業成為了新加坡的支柱產業。
但新加坡政府並未固步自封,而是將眼光看向了能創造更多經濟利益的石油產業。來自波斯灣地區的原油大多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運往東亞。位於馬六甲海峽出海口的新加坡,是原油自西向東的海上輸送之路中的「黃金集散地」。
李光耀意識到,與其僅僅作為一個石油中轉站,不如發展具有巨額經濟利益的原油加工產業。1991年,為了發展占地面積巨大的原油加工產業,新加坡決定通過填海造地將裕廊以南的七個小島合併為一個大島——裕廊島(Jurong Island)。
18282022,從分散到整體
不僅方便進行產業園區整合,還節省了運輸轉換的人力財力

裕廊島成為了新加坡的煉油基地,新加坡的原油加工產業在隨後二十年間迅速騰飛。2008 年,新加坡已成為全球三大石油貿易和煉油中心之一。
除了裕廊工業區之外,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是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成就。1975年6月,為建造樟宜機場而開始的首次填海造地面積就超過5200萬平方米。最終,樟宜機場第一期工程通過填海造地生成了870公頃新的土地,使總場地面積增加到1300公頃。
80年代後,新加坡幾個比較著名的填海造地區域
樟宜機場更是大多數人到達新加坡的第一站

1981 年,樟宜機場正式啟用並在隨後這四十年間迅猛發展。如今的樟宜機場已經成為擁有4個航站樓和1個綜合體的亞洲航運樞紐。2019年,樟宜機場的吞吐量就超過了6800萬人次,並連續8年被英國Skytrax公司評為全球最佳機場。
集美貌和實力為一體的樟宜機場
是亞洲最大的交通樞紐之一
(圖:shutterstock)

象徵著現代新加坡的濱海灣地區(Marina Bay)的形成也得益於填海造地。在1960年代初期,新加坡開始通過填海造地延伸位於新加坡河入海口附近的CBD。
60年代填海,70年代蓋房,一步一步搭建起CBD
(圖:壹圖網)

1992年,濱海中心和濱海南部的填海造地項目完成,包括360公頃(890英畝)的海濱開發項目;新加坡河口也改道流入濱海灣,而不是直接流入大海。
新加坡河口周邊聚集著新加坡的「國之精華」

濱海灣填海工程在新加坡中央商務區附近增加了重要的濱水土地,為知名商業、住宅、酒店和娛樂房地產項目提供了發展機會,比如舉世聞名的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以及金沙賭場。在疫情前每年能吸引5000萬遊客的濱海灣花園(Garden By the Bay)也坐落於此。
濱海灣是新加坡高端商業和城市綠化的模板
眾多遊客流連忘返之地其實都是填海造出來的
(圖:壹圖網)

沙子危機
新加坡填海造地的主要原材料有兩種:沙子和垃圾。
新加坡狹小的國土顯然不足以提供足夠的沙子用於支持填海造地,它只能通過進口沙子來滿足建設需求。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新加坡在2014年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沙子進口國。
古代雖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的神話
但現代填海就是機械化和沙子
(圖:壹圖網)

隨著工業原料在全球範圍內的緊缺,許多國家紛紛開始限制沙子的出口,新加坡的「進口沙」之路日益崎嶇。早在1997年,馬來西亞就宣布禁止出口沙子;2007年,印度尼西亞頒布了一項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的專門禁令,而當時新加坡90%以上的進口沙子都來自印度尼西亞;緊隨其後頒布沙子出口禁令的是越南和柬埔寨。
沙子的用途廣泛,正規渠道里一直是供不應求的
走私渠道則更多是非法采砂所得,對環境的危害極大
(印尼采砂 圖:壹圖網)


除了沙源緊缺之外,采砂工作對河岸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性、對漁業和生態旅遊業的負面影響,也是促使許多國家限制采砂行為的原因。沙子扭曲的供給關係還催生了層出不窮的「沙子走私」案件,新加坡周邊許多國家的官員被指控參與沙子走私和收受賄賂。
現在的國土面積比200年前增加了大約25%
這些和大海爭地盤的沙子大部分都是依靠進口
(圖:壹圖網)

而另外一個原材料——垃圾,其獲取方式簡單得多,在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就開始利用廢物和土混合進行填海造地。1989年新加坡環境部宣布開發海上垃圾填埋場的概念,並選擇了新加坡南岸的兩個小島作為修建地址。1999年,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在海上的人造近海垃圾填埋場——實馬高海上垃圾填埋場,在新加坡誕生。
1995年,實馬高島開始建設垃圾填埋場
但這不同於傳統的垃圾填埋場
而是用焚燒灰填出人造島嶼又搞了個「自然保護區」
(圖:Google earth)

體量還是很有限的,用不了太多年了
(圖:Googl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