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問題
除了想盡辦法擴充國土面積,新加坡政府還要直面填海造地引發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填海造地對於新加坡海岸的紅樹林而言等同於「滅頂之災」。和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時相比,新加坡的95%的紅樹林都已消失。
20世紀之前新加坡的紅樹林已經大規模退化了
早期建立的紅樹林保護區,之後也因經濟發展和填海需求而被廢除
現今紅樹林大多集中在北部的柔佛海峽沿岸,不過也非常碎片
(圖:壹圖網)

1819年新加坡的紅樹林面積預計為7500公頃,而2011年新加坡的紅樹林面積就只有6.59公頃,並且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北部未被深度開發的地區。
1991年之前的紅樹林覆蓋面積
和近些年的對比也是很觸目驚心


沿海地區的土地開發還引發了新加坡珊瑚礁的損失。新加坡周邊曾經有60多個近海島嶼和斑礁,其中大部分位於新加坡大陸以南。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大陸以及南部近海島嶼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工程,許多島嶼的礁灘都被填海至礁坡,許多珊瑚礁生物因填海而窒息,而其他生物則因水濁度增加而受到嚴重影響。自1986年以來,新加坡的大多數珊瑚礁已經失去了高達65%的活珊瑚覆蓋。
以環境優美,氣候宜居而聞名的新加坡
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
(圖:Flickr)


填海造地還導致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的領土爭端。2003年,馬來西亞還針對新加坡在柔佛海峽(the Straits of Johore)兩端的填海造陸項目向聯合國提起了投訴,聲稱新加坡侵犯了馬來西亞的領土主權。而新加坡隨後則提出了對馬來西亞在柔佛州的填海造陸項目「森林城市」的投訴,致使該項目於2014年被迫停止。
共用一條海峽,你填我也填,誰也無法阻止誰
馬來西亞還是堅持建了個縮小版的「森林城市」
(圖:shutterstock)


永無止境的填海造地顯然行不通,於是新加坡開始對現有的土地進行整合與再利用。
2013年新加坡的城市重建局發布了「大南部濱水區改造計劃」(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從新加坡西部的巴西班讓(Pasir Panjang)到東部的濱海東(Marina East),包括長達30公里的海岸線和2000公頃的土地,這其中就包括許多利用填海造地創造出的工業區。此前提到南岸四個港口合併搬遷至大士港正是該計劃的一部分。
大南部濱海區的面積可達到濱海灣地區的六倍
在規劃思路和建設方式,目標功能上來看
就是奔著擴大的濱海灣去的

大南部濱水區的發展目標是成為新加坡人未來居住、就業和娛樂的城市新門戶。
填海造地為新加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機會。這個熱帶島國的國民們,帶著永不服輸的精神為自己創造了土地,創造了堪稱「奇蹟」的新加坡繁榮。
作者:阿可真的很嚴格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