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的不良經歷每年帶來的社會成本高達12億元。受訪專家表示,只要進行早期和及時的干預,能夠緩解這類經歷對兒童所帶來的影響,減少對社會的經濟負擔。
心理衛生學院和竹腳婦幼醫院一項針對4400名受訪者所展開的研究發現,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在18歲前有過至少一種不良經歷,當中包括被忽視或虐待,或是家庭功能不健全。
調查也發現,有過至少一種不良經歷的人,每人每年對社會和醫療體系所帶來的額外經濟成本近770元。根據研究結論,童年不良經歷每年帶來的社會經濟成本達到12億元。
心理衛生學院醫療委員會副主席 (研究),麥蒂麗蘇巴瑪寧副教授說:「我們發現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期有過不良經歷,這會增加意外和緊急醫療服務使用的花費,也會降低工作效率從而增加成本。」
心理學家表示,儘管童年不良經歷影響深遠,但並非不可逆轉。
竹腳婦幼醫院資深心理學家蔡珺琳說:「家長跟孩子的親子關係其實有助於緩衝不良經歷的衝擊。我們在進行干預計劃時,會常常鼓勵家長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好讓家長對孩子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心理衛生學院所為期一年的韌性計劃通過家訪等活動,幫助患有精神病的家長和他們的家庭,避免疾病對兒童產生長期影響。2008年推出至今已有超過1070名兒童和家長受惠。
竹腳婦幼醫院在收治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轉介的受影響兒童時,會交由不同專科組成的特別醫療小組處理個案。
從2022年至今共收治大約400到600名18歲及以下、有過不良經歷的病患,當中有100到200名年齡介於零到六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