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婧
冠病疫情導致新加坡與中國人員交流受阻,貨物流通面對挑戰,新中兩國如何在這個特殊時期保持密切合作,迎接兩國建交30周年重要節點的到來,後疫情時代的新中關係又會迎來哪些新機遇?且聽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一一道來。
新加坡與中國建交30周年之際,突如其來的冠病疫情令兩國合作面對挑戰。但新中關係不僅經受住考驗,還從中得到升華。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上月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圍繞「考驗」和「升華」兩個關鍵詞闡述疫情期間的新中關係。他指出,今年來新中兩國從政府到民間都攜手互助,體現了兩國關係的含金量;相信疫情過後,新中兩國能在更多領域展開進一步合作。

洪小勇認為,疫情期間中新雙方從政府到民間都攜手互助,體現了兩國關係的含金量。(龍國雄攝)
訪問當天恰逢新中「快捷通道」發放第一批簽證,新加坡也是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快捷通道的東協國家。洪小勇說,新中雙方的高度重視促成了快捷通道,它體現了兩國間的緊密聯繫、良好關係和高度互信。
根據協議,通過「快捷通道」入境對方國家的商務和公務人員,只要出境前和抵境後都通過冠病檢測,入境後不必隔離14天就可展開行程。這項安排率先在上海、天津、重慶、江蘇、浙江和廣東六個省市實施。
洪小勇說,快捷通道是新中兩國著眼於促進人員往來的便利化舉措,目前雙方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接下來將酌情逐步推進「快捷通道」擴大化和便利化,同時妥善解決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他同時指出,快捷通道終究是疫情期間的特殊安排,「最理想的情況是它早日完成使命,兩國人員往來能夠儘快回到常態。」
疫情凸顯陸海新通道巨大潛能
疫情期間,新中兩國人員交流受阻,貨物流通也面對挑戰。在空運受限的大背景下,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簡稱重慶項目)旗下「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扛起了保障新中食品和醫療物資流通的重任。
今年3月底,產自重慶忠縣的25噸鮮橙「忠橙」通過陸海新通道的「鐵海聯運」渠道運抵新加坡。4月下旬,重慶商家再次通過陸海新通道向新加坡捐贈了13噸「忠橙」及其他食品物資。洪小勇說,「忠橙」反映出陸海新通道的意義和效率,原本從重慶運到新加坡要20多天,有了陸海新通道只需七天。「對於食品,這個效率是很高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截至今年4月底,陸海新通道在陸路上開行了1811列國際列車,通過海路運輸了9萬1000個貨櫃,輻射92個國家和地區的226個港口。洪小勇認為,陸海新通道是近年來新中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的一張亮眼名片,也具備巨大發展潛力。通道發揮的示範效應,能帶動更多中國省市和區域國家加入這條供應鏈。
合作項目質量飛躍
洪小勇指出,新中兩國合作項目從最初的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到今天的重慶項目和新加坡深圳智慧城,不僅是量的提升,更是質的飛躍。雖然一些項目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影響,但兩國間互利合作的意願沒下降,步伐也沒停滯,而是換一種形式繼續前行。
他說:「在疫情期間,中新雙方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都相互支持,攜手互助,再次體現了兩國關係的前瞻性、戰略性、示範性,也為中新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增添了重要內涵。」
李顯龍總理上周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就如何在疫情期間通過加強跨境和供應鏈連接,以及金融、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合作,促進經濟復甦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通過雙邊和國際合作,應對疫情帶來的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影響。
洪小勇看好兩國從五個方面深入合作,包括共同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利用好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JCBC)等現有合作機制、落實好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和青年實習交流計劃等已經達成的合作規劃,以及把握疫情催生的發展機遇,加強在公共衛生、跨境電子商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合作。
回顧30年來的新中建交之路,洪小勇認為,新中關係能夠長久穩定發展,得益於兩國都秉持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也基於雙方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展開合作。「中新合作是從小大到大,走出一條大國和小國的互利合作之路。」
領導人密切交往 戰略溝通暢通
通過高層交往引領戰略規劃,也是兩國關係的一大特點。洪小勇指出,1978年新中尚未建交時,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訪問了新加坡,與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進行重要會談,開啟新中友好的歷史篇章。「從那以後,兩國歷代領導人都繼承了非常好的傳統,保持了非常密切的交往,中新之間戰略溝通是暢通的。」
去年哈莉瑪總統、李顯龍總理和王瑞傑副總理分別訪問中國,與習近平等中國國家領導人進行會談,哈莉瑪總統今年也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洪小勇說,兩國將以靈活多樣形式開展慶祝建交30周年活動,希望能儘快促成哈莉瑪訪華之行,也期待下半年的JCBC會議如期在新加坡舉行。
中國與東協經貿深化合作 「潛力很大動力很強」
冠病疫情對世界局勢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一些觀點認為疫情可能會逆轉全球化勢頭。洪小勇認為,疫情實際上凸顯了各國都是地球村中緊密聯繫的成員,沒有人能夠在利益孤島上獨善其身。他也以中國和東協為例說明,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共贏發展。

新加坡總統哈莉瑪(左)去年訪問中國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雙邊會談。(檔案圖)
他指出,今年第一季全球貿易投資水平受疫情衝擊之際,東協與中國的貿易總量逆勢而上,上半年更歷史性地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彰顯出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潛力很大,動力很強」。他說,著眼於長遠發展,中國願意同東協國家在推動區域互聯互通、提升貿易投資等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
洪小勇介紹,中國有「一帶一路」倡議,東協則有《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推動區域互聯互通是雙方一致努力的方向。此外,雙方還能通過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議定書》的政策紅利,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水平。中國也願與東協共同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快區域一體化步伐。
國際局勢隨疫情加速演變
冠病疫情為本來就動盪的國際局勢增添變數,也令年初時出現一絲轉機的中美關係再度惡化。洪小勇受訪時強調,中美之間既有分歧也有合作空間,中國無意改變美國,美國也不可能改變中國,阻擋中國發展進程。
洪小勇認為,當前世界本就處於百年來未有的大變局,疫情猶如催化劑,促使國際局勢進一步演變。「面對危機、身處變局,中國堅信只有團結協作、互利共贏才是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否則只能越來越亂,越來越壞,都不符合各方利益。」
他指出,中美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是歷史事實,中美關係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兩國存在的分歧不意味著沒有合作的空間。他批評美國對華政策出現嚴重倒退,一些政客在疫情期間不斷「甩鍋」和抹黑中國。「中國要做的就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接受蓄意汙衊。」
洪小勇說,中國重視發展與美國的關係,但也必須維護正當發展權益,「中國無意改變美國,更不想取代美國。同時美國必須知道,它不可能一廂情願地改變中國,更不可能阻擋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李顯龍總理上月初在美國《外交》雜誌上撰文指出,多數亞太國家的經濟與中美兩國緊密相連,因而不希望被迫在兩國之間選邊站。本區域的安全與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中兩國能否克服分歧,建立互信,為維護國際秩序作出建設性的努力。
洪小勇認為,這篇文章是李總理近一兩年來觀點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為系統的一次闡述。「我們非常重視他講的中美應該克服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通過協商對話解決問題,維護兩國關係基本穩定。
「從根本上講,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有利於中美,也有利於世界。這點我們始終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