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7日)開始實施「斷路器」禁閉令,小販中心和咖啡店只允許打包,不能堂食。(新明日報)
作者 倉吉
2019冠狀病毒肆虐全球,使全球航空業停頓,各國都築起無形的圍牆,保護自己的國民健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類的地球母親得到一個修生養息,透透氣的千載難逢的良機。世界各國的減排減碳的環保協議效果緩慢,還不如一場大傳染病帶來的即時效應。
人類面對共同的敵人,世界也變了,我們的生活態度還能不變嗎? 新加坡的疫情在1月底暴發時,政府採取了即刻的應變措施,成立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正式掀開抗戰的序幕,當時社區感染的跡象還未出現,抗疫機制一啟動,政府既要全力以赴,又要安撫人民,除了叫人民勤洗手,沒生病不必戴口罩,還隆重加上一句「生活照常」。

(聯合晚報)
所以,我們看到疫情中的新加坡,除了謠言無日不有,偶爾發生搶購物資的鬧劇之外,市面上一切「生活照常」。
小販中心是新加坡人的生活態度和習慣的寫照,看看小販中心一切照常就知道,新加坡人一般上是淡定、冷靜。老人家照舊在小販中心喝咖啡,一坐一兩個小時。
疫情暴發以來,小販中心唯一的明顯改變是,洗手處添加了肥皂液,而且補給迅速。但國人的公共衛生意識如常,如常地吃了之後,不順便清理一下碗盤、用過的紙巾往餐具里丟;處理食物的小販也如常地不戴口罩,戴著手套的手照樣收錢。
以前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個現象是,小販總喜歡把辣椒之類的醬料擺在攤前讓顧客自便,但顧客在攤前免不了要開口講話,口水也不免亂飛,自便醬料被「加料」可想而知。
新加坡人在小販中心用餐,一般不太講究衛生,東西好吃就行。平時太平無事,小販中心還被國人引以為豪,因為跟大多數未已開發國家所見到的路邊攤販相比,我們的小販中心的衛生水準在國際上也算是一個檔次,政府甚至還把小販中心當作新加坡獨有的「文化」,向聯合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峇魯熟食中心是本地最早興建的小販中心之一。(新明日報)
冠病病毒目前已在社區傳播,本地累計病例突破1370。社區的感染病例過去一個星期來已經超越境外輸入病例,好幾處客工宿舍成為新的暴發點。李顯龍總理在上周五發表的第三次疫情公開演說,已不再叫人民「照常生活」,一些生活習慣是必須改變了。 政府現在已鼓勵人們出門就戴口罩,我們還能容忍處理食物的小販不戴口罩嗎?
接下來,小販中心的公共衛生必須成為一個重點治理的對象。在1米的安全距離規定下,錯開座位只是非常時期的權宜之計,對遏制病毒在社區內的傳播可起不小的作用。
從(4月7日)起,小販中心作為新加坡的「必要服務行業」照舊開放,但必須重新整治。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內,顧客只能打包,不能「堂食」,等於是鼓勵人們自帶餐具,是一個好的開始。小販也必須接受「再教育」,提高他們處理食物的衛生意識。國人也必須改變許多陋習,多為別人的方便著想,跟多洗手一樣重要。
如果一個月後,小販中心一切恢復常態,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那我們這一個月就等於在「公民課」這一科目上集體交白卷,一起拿零蛋,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疫過天晴之後,小販中心的公共衛生必須出現新氣象,如處理食物的小販都戴口罩、多以無現金交易、攤位重新設計、顧客自帶便當盒、自動收拾碗盤等等,讓小販中心的公共衛生成為新加坡環境衛生的一個新指標。那麼,冠病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才沒有被我們浪費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