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是通過史料文獻來了解過去的新加坡,尤其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下勞工風潮般湧入南洋,滿清政府派駐官員處理僑務,時有筆本記載,偶以詩句形式傳世,讓今人得以從中了解當時的風土人情,並豐富我們文化遺產與文學鑑賞的情趣。其中較為引起關注的有著名晚清外交家黃遵憲(1848~1905年)寫的《新加坡雜詩十二首》,內容多姿多彩極具南洋風味,如馬來古國割讓疆土,英殖民地統治野心,當地華巫印各族生活情形,各己獨特語言,衣裝,飲食,榴槤,胡椒,香蕉,錫礦等等詳盡描寫,作為外交官的職責詩句也不免有感國人缺乏高瞻遠矚的精神。黃遵憲另著有《番客篇》長詩,二千三百多字,描寫在南洋參加華僑富商婚禮,從門庭,陳設,嫁妝,服飾,賓客,新人,一直寫到迎親,交拜,宴會,傀儡戲,博弈,又寫到更闌酒散後的娓娓而談,細緻周詳,直似漢賦。
筆者著筆寫這篇文字,嘗試另闢新徑,從晚清政商文人之『經世之心與文人風雅』的詩作,對當時Singapore有稱星架坡或石坡或星洲的描述與抒懷,來回味那段歷史沙塵里遠去的背影舊貌。
(二)王芝寫於1866年的《晚泊星架坡》
晚清文人王芝著有《緬甸竹枝詞》以竹枝詞「輕鬆打油」的方式描寫異地景物風土人情,又著《海客日譚》一書內有《晚泊星架坡》詩,是較早描寫新加坡的詩詞,他把Singapore音譯為星架坡,詩云:
雨山中斷一帆拖,春樹斜陽星架坡;滿壑煙雲藏墨豹,層巒燈火點青螺。
魑魈狡黠含沙毒,魚鳥貪饞近市多。潮狹海風催月上,鯨聲蟾影壯詩魔。
詩作的大意是寫:帆船因雨勢和海上嶼山拖延了航程,在暮雲春樹與臨水斜陽的情景中到達了新加坡。只見岸上壑溝宅舍瀰漫著晚炊炭煙,整個島嶼有若層疊山巒燈火襯托下的青螺。這裡盛產狀似魑魈鬼怪而且狡黠會噴沙的蝦蟹,魚產禽鳥因貪饞容易被捕獲故而市場上特別多。急漲潮水狹帶著海風催促著月亮躍升而起,巨鯨般輪船鳴號聲中之高懸銀色月影大大引發了我的詩緒。
(二)黃景棠寫於1879年《自香港登程至星洲四首》
黃景棠(1870~1915年前後),廣東新寧(今台山市)人,是近代有民主思想、有遠見的愛國企業家,著有《倚劍樓詩草》。他父親黃福是位僑商,故而其青少年時期是在新馬度過。1879年他寫了《自香港登程至星洲四首》,謹摘錄兩首如下:
《其一》
插江遙至海山青,時至風雲出萬靈(1)。東道久懸孺子榻,南天光接老人星。
冠裳禮失難求野(2),草木膏濃漸洗腥。欲寫蠻荒珍怪錄,摳衣還學鯉趨庭。
詩作備有原註:(1)星洲開埠六十年,而政治井然,旅人歸之如適樂土,今更擴其商務,無美不臻,余別此十年,不料其蒸蒸日上之至於此也。(2)埠中華人習於自便,裝飾皆短衣窄袖,不中不西。偶有小帽長衣指為抽手客自中華來者,殊可笑也。
詩句大意是寫:尖峭挺拔的島嶼穿插海中且蔓延赴遠到水青至深處,那是風雲變易無常局勢下眾生靈生活的地方。東道主禮賢下士招呼客人的高邁風範,如同正南方天際顯現的恆亮吉祥老人星(Canopus)。在上層社會禮樂崩壞的時候可到民間去尋求禮樂文化那裡有豐厚的道德積澱,常備用的青草藥膏是一種外敷藥可洗去腥味專治濕疹手足癬蚊蟲叮咬。我想擬寫記錄這蠻荒地的奇珍異怪,但還得提起衣服前襟恭敬迎趨接受教誨。
《其二》:
山水重尋舊釣游,椰林風物不曾秋。衣冠上國無三寶,瀛海奇聞更九州。
赤野漸成平等路(1),黃人多署富民侯(2)。我來大有滄桑感,斜對西風拭劍鉤。
詩句備有原註:(1)英人人人有自治之權,故旅此者熟悉英律,亦得與英人同享幸福。(2)華人善於經商,以南洋各島為最,故華人宮室車馬比西人尤為華麗。
詩句的大意是:走遍山山水水尋找垂釣舊遊地,這裡遍野椰林常年是夏不曾入秋。衣冠上國的禮儀之邦沒有佛法僧三寶,九州之外驚奇聽聞更有一個瀛海。酷熱乾旱的田野如今是人人平等可行之路,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多是黃皮膚。我感到不勝唏噓莫名感慨,迎著凜冽的西風揚眉撫劍在想幾時自己的國家也可有一番大作為。
詩句反映兩個世紀之交時,新加坡經濟發展與當地華人的生活狀況,對自己在新加坡經營成功和地位提高感到滿意和自豪,但感慨中國國內情況的腐敗與衰落。
(三)鄭觀應寫於1883年的南洋詩
鄭觀應(1842年─1921年)祖籍廣東香山縣,是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揭開民主與科學序幕的啟蒙思想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熱忱的愛國者。著有《盛世危言》和詩詞一千多首。
1883年,鄭觀應在寫給李鴻章的奏章中,首先使用了「華僑」一詞。到了1904年,清政府外務部又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的摺子裡提到:「在海外設領事,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受益甚大」,從此以後「華僑」這稱呼便普遍成為寄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一種專稱。
1883年10月,李鴻章擢升鄭觀應為輪船招商局總辦。1884年中法戰爭時,鄭觀應曾往暹羅、西貢、新加坡等地調查了解敵情,逐一繪圖貼說。這首詩應該是寫於當時。
勢扼南洋九道分,石坡高下遍芳芸,層巒聳翠藏朱閣,瀑布懸崖界白雲。
樹盛檳榔稱樂土,民多閩粵各聯群,中華若早籌先箸,守此何愁靖海氛。
詩句大意是說:扼守南洋咽喉的有南海九段線,石坡這地方遍地芳菲,高低迭起的山巒翠林掩遮著朱紅樓台,還有瀑布飛流漂浮陡峭懸崖的白雲。這裡盛產檳榔樹是人間樂土,集聚的居民多是來自閩粵,中國如果早作運籌帷幄,駐守此地何愁海盜作亂。
詩作第二句提到『石坡』包含新加坡和石叻的意思,前者石坡是Singapore簡稱,後者石叻為Straits音譯,也即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簡稱,英國在1826-1946年建立含新加坡/馬六甲/檳城三個重要港口的殖民地管理體制。
末句提到《靖海氛記》 是一本描寫十八世紀末、 十九世紀初華南地區海盜問題的史書, 由清朝袁永綸所撰寫。
(四)丘菽園1896年作詩《星洲》
丘菽園(1873-1941年)是清末舉人,為維新變法散盡家財,他首創新加坡為「星洲」的別號,沿用影響至今,亦曾被康有為和張叔耐譽為「南國詩宗」,日本史學家田野枯次奉他為清末中國早期革命家,把他與早期的康有為和後期的孫中山並列。邱菽園一生共寫了1400多首詩,其後人於1951將他遺下未刊的詩稿彙集《菽園文集》整理出版。邱菽園的「流寓文學」「心屬故地、兼照兩地以及華文本土化」的特點和個案,為新加坡早期文學賦予歷史的意義和價值。作為中華文化南洋傳播的傑出代表,擁有對祖國赤誠與忠貞之心,在僑界樹立了一個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成功標杆,建立了僑界的文學聯繫。
光緒廿一年(1895)他赴北京參加會試落第,遂絕意仕途。翌年父逝,返南洋繼承家業, 這一年他以星洲為新加坡的別名,題寫第一首《星洲詩》:
連山斷處見星洲,落日帆檣萬舶收。赤道南環分北極,怒濤西下卷東流。
江天鎖鑰通溟渤,蜃蛤妖腥幻市樓。策馬鐵橋風獵獵,雲中鷹隼正憑秋。
詩句大意:連綿嶼山斷接的地方就是星洲,落日時分萬千船舶收起帆檣回到港灣。這裡地處赤道分南環北極,洶湧浩瀚的浪濤西卷東流。海天無邊無際通往溟渤大洋,眼前顯現壯觀的海市蜃樓景象。我策馬騎過鐵橋旗風獵獵飄揚作響,鷹隼正憑藉秋高氣爽的天氣翱翔飛入雲端。
詩人借唐朝李紳的『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鬥牛『以及明代屈大均的「 舶口東洋接,潮來百里聞。帆檣爭落日,島嶼亂浮雲」等典故,勾勒出新加坡海港繁華壯觀的場面,也描繪了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海市蜃樓般的盛景。策馬飛鷹更展現詩人的豪情壯志。
丘菽園還寫有多首星洲詩,譬如《星洲雜感四首》《新加坡地圖》《星島》《自星峽望對峽馬來半島》等等。他在1887 年 12 月 19 日新加坡的《叻報》發文刊登自號星洲寓公,我們可在1899年廣州刻本《五百石洞天揮塵》卷二找到這樣的一段話:「余常登高阜而望,每當夕陽西匿,明月未升,隔岸帆檣,滿山樓閣,忽而繁鐙遍綴,芒射于波光樹影間者,繚曲迴環,蜿蜒綿互,殆不可以數計……島人嘗稱新加坡為星加坡,向以為譯音之偶異耳,今始後知星字之美,其在斯乎!況是坡也,一島瀅洄,下臨無地,混然中處,氣象萬千,既以星加是坡為之表異,何不以洲名是坡,為即紀實耶,乃號之曰星洲,而以星洲寓公自號。」

據中國華僑時報2018-09-08報道,大型歷史人物紀錄片《南僑詩宗邱菽園》已在日前舉行開機儀式,另計劃於2019年6月初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唯目前尚未看到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