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疫情之下全球已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數十個國家(地區)對除醫療物資以外的貨物貿易採取限制措施。
WTO日前發布報告預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額將萎縮13%-32%,遠高於2008-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降幅。
而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金融中心、貿易和航運中心樞紐、煉化和電子工業製造中心、生物科技研發中心,受世界經濟影響極為顯著。
當全球經濟因「大封鎖」出現衰退,股市震盪,國際貿易和投資銳減,油價「跳水」時,開放和多元化經濟世界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必然首當其衝。

果不其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邊日益漸長的感染病例還沒得到控制,另一邊經濟真的開始出現停擺危機。
就數據來看,新加坡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2.2%,是2009年以來最低值。看來疫情對新加坡這個外向型經濟體的衝擊著實不小。

受疫情影響,長期以來支撐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金融、貿易、製造及旅遊會展等行業都不同程度陷入停滯。
根據新加坡貿工部今年2月的預測,新加坡經濟今年全年將萎縮1%-4%。而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在最近受訪時更表示,「不排除新加坡經濟今年可能出現更激烈的下挫」。
據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經濟師蔡學敏表示:「關閉非必要服務一個月新加坡或將損失100億元,相當於GDP的2%,而這些領域偏向勞動密集型,覆蓋約130萬個工作,或占本地總就業人口三分之一。」
他還指出,新加坡今年失業率有可能超過5%,意味著15萬-20萬人今年將面臨失業,其中絕大部分是外籍員工。

而這次疫情,新加坡外籍員工又是主要感染群,勢必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正常進行工作。
但這群人又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勞動力淶源,他們承擔了新加坡大量的底層工作,包括建築業、服務業、零售貿易等。
美銀美林分析師納古塔認為,新加坡建築業、零售貿易、房地產和娛樂服務等在疫情期間將遭受嚴重影響,這些領域覆蓋80萬個工作崗位,對新加坡GDP貢獻約10%。
也就是說,如果新加坡不能儘快恢復這些工作崗位,那新加坡GDP也將受到空前的衝擊,且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恢復。

那麼,是先全力防疫還是先守經濟?
4月21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電視講話時這樣說道:「長痛不如短痛,希望國人能夠理解必須先阻斷病毒傳播,才有可能重啟經濟、邁向復甦。」
沒錯,只有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社會逐漸恢復,經濟自然而然也會隨著社會的穩定而慢慢恢復。
其實,新加坡在經濟方面同時也採取了相應舉措:此前,新加坡金管局通過採取放寬的貨幣政策,用來支持被疫情影響下的貿易依賴型經濟。
這對於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經濟中心的新加坡來說,這種做法能夠有效的阻止通貨緊縮帶來的風險,可以說是完全的良策。
疫情經濟兩手抓,相信新加坡一定能度過此次難關,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