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峇魯路兩旁保留改良信託局在舊年代興建的樓房。(聯合早報)
作者 徐子瓊
早期新加坡為了解決住屋短缺問題,先是由英殖民政府在1927年成立改良信託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並於上世紀30年代在中峇魯一帶興建本地首批組屋。
後來,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在1960年成立後,於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讓一代代新加坡人的生活能隨著擁屋而有所提升,為組屋奠定了長遠的發展計劃,也讓我們擁有了現在「熟頭熟臉」的組屋。
目前新加坡每十個人當中,就有約八人住在政府組屋裡。

(聯合晚報)
隨著時代變遷,一些政府組屋開始因應需求出現一些「變異戶型」。如果能在公開轉售市場遇到這些戶型,是你的福氣也可能是「不幸」。因為這些特殊戶型的組屋屋齡一般都不低,性價比自然比不上新建的預購組屋。
但,正因為它們的特殊與稀缺,還是能遇到懂得欣賞它們的伯樂。
以下為蟻粉們介紹七種稀缺「變異戶型」組屋。它們當中可能有半數你都不曾親眼見過。
一、霸級組屋(Jumbo Flat)

(thesmartlocal)
所謂「霸級組屋」就是特大型的組屋,通過打通相鄰的兩套組屋單位中間的牆壁合併而成。

這個「霸級組屋」戶型有四個房間、三間廁所、一個大廚房和一個空間舒適的客廳。總面積約為1600平方尺。(建屋局官網)
簡而言之,就是將兩間組屋合二為一。這種「霸級組屋」的出現的,是為了解決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兀蘭與義順地區數百套賣不出去的新房而改造的。
這樣的組屋數量不多,在兀蘭與義順地區僅有485套左右。大部分都位於兀蘭地區,少量坐落在義順。
後來建屋局又在成熟組屋區如宏茂橋、碧山、勿洛、後港、裕廊東、巴西立和淡濱尼也陸續推出這類霸級組屋。新加坡總統哈莉瑪在搬進總統府之前,就住在義順的一間霸級組屋。
以下這間位於義順的「霸級組屋」擁有七個房間,整體面積自然不用說,就是超級大!大!大!

(thesmartlocal)

(thesmartlocal)
(這麼大的房子紅螞蟻是不是可以在家裡玩滑板也不會挨罵了?)
有些霸級組屋還可以擁有兩個獨立的入口,在享受大家庭的氛圍時,也能享有獨立空間的私密性。
二、複式戶型(LOFT)

Dawson SkyTerrace。(thesmartlocal)
這樣的組屋戶型是在2015年左右出現的,主要的設計理念就是將公園住宅與環境相融。
從外形來看,上面這座組屋確實有些像俄羅斯方塊。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一些「L型」的形狀。沒錯,那些L型就是LOFT式組屋戶型。

(thesmartlocal)
這些LOFT戶型有著雙層挑高的設計,客廳也十分敞亮。
不僅如此,這些樓與樓之前還被天空花園所連接著,從外形到內容處處都體現著新一代組屋的設計思路。
三、LOFT + STUDIO配對戶型(Paired Units)

(thesmartlocal)
有些人可能在婚後依然想跟父母同住,卻又希望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那麼這種組屋戶型,你或許可以考慮看看。
這套五房式LOFT戶型的組屋,是由一間LOFT組屋與二層的另外一間STUDIO戶型相連通,非常適合想要與父母或岳父岳母住在一起,卻又希望擁有獨立空間的新婚夫婦居住。
兩個單位都有各自的陽台、廚房、客廳、睡房和衛生間等。

(網際網路)
與普通的複式組屋不一樣的是,這種組屋戶型必須由兩代人一起去申請。LOFT單位填寫一代人的名字,STUDIO單位則必須記在另一代人名下。
雖然是一家人,其實更像是鄰居,卻又比鄰居親密方便許多,因為可以通過中間那道聯通門互通往來。

(thesmartlocal)
這樣的設計確保了每個家庭都擁有獨立空間,卻又增加了兩代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和空間。
同樣的,這類戶型十分罕見,可遇不可求。
四、有地排屋式組屋(Landed HDB)

(thesmartlocal)
不知道蟻粉們有沒有經過這樣的房子?
在一棟看起來很像有地私宅的建築上,竟然有熟悉的組屋編號,而且屋頂也不是平的。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thesmartlocal)
其實這些就是最早由改良信託局建造的組屋,全島共計有285棟左右。
建屋局接管改良信託局時,曾為這些「排屋式」組屋續了99年的新約。因此這裡仍然不屬於私宅,隨時可能會被政府收回。
即便如此,這麼特殊的組屋戶型還是十分受歡迎,而且房價動輒就在100萬新元以上!

(thesmartlocal)
五、複式頂樓戶型(Duplex Penthouse)

(thesmartlocal)
跟其他複式單位不同的是,這些戶型是位於頂樓的,視野無遮擋,落地窗也比其他戶型稍高,目前只能在碧山和榜鵝一帶找到這類非常罕見的複式頂樓。
這類頂樓複式單位戶型雖小,售價卻物以稀為貴。其中一間的成交價甚至高達百萬新元,創下紀錄。潛在買家一般為年輕人和投資者,因為他們覺得這類單位的空間布置更靈活,也不介意上下樓梯。

(thesmartlocal)
六、雙層公寓式戶型(Executive Maisonette)

雙層公寓型組屋。(網際網路)
雙層公寓式組屋也是一種少見的戶型。自1995年後,政府就沒有再建造更多雙層公寓式組屋。
這種組屋單位的面積往往很大,比頂樓複式戶型大多了!一般下層為客廳、飯廳、廚房和儲藏室,上層為臥室,戶內面積約為150平方米。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屋齡比較老,99年屋契所剩年份相對較少。儘管如此,這類戶型依然深受歡迎。
七、戰前組屋

第55座到80座都是戰前組屋,也是市區重建局之下受保留的建築。攝於2013年。(海峽時報)
文章開頭紅螞蟻介紹過,中峇魯是本地首個公共住宅區,那裡一部分是新加坡改良信託局於1930年代建造的兩層至五層樓的戰前公共住宅,另一部分組屋則是戰後建成的。
儘管這些戰前組屋大多只剩44年屋契,面積在120平米以下,而且沒有電梯,上下樓都必須走樓梯,但是在轉售市場上還是有不少買家。
有不少單位敢敢開價超過100萬新元,去年甚至有一間開價208萬新元。平均成交價都在70萬到80萬新元左右。
這些單位雖然只有兩個房間,卻有長長的連廊和寬敞的客廳,如果懂得設計裝修,完全可以媲美私宅。不信你看看下面這個單位。

客廳寬敞到可以放下一架三角鋼琴。(網際網路)

睡房採光非常好。窗外都是婆娑的樹影。(網際網路)

貫穿客廳和其他區域的連廊。(網際網路)
看完這些豪華「變異型」政府組屋,是不是有點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新加坡的組屋是不能光看外表的,裡面的內涵其實別有洞天。就像新加坡人一樣,需要你慢慢去交往發掘,才會看到內在的光輝和好玩的性格,「屋如其人」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