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2019冠狀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對新加坡醫療體系所帶來的衝擊,遠比德爾塔毒株來的溫和,所引發的重症情況也明顯較少,多項指標都顯示,新加坡有能力應對這股奧密克戎疫情。

王乙康說,儘管目前新加坡新增病例維持在每天約1萬起高水平,每周感染增長率也接近2,但這都在當局預計範圍內。
「死亡病例方面,德爾塔期間我們平均每天有13人死亡。過去兩星期儘管新增病例多了三倍,但我們平均每天只有兩到三起死亡例。」
至於加護病床使用率,部長說目前每1萬名冠病患者只有五人需要進加護病房,也就是約0.05%。相比德爾塔疫情巔峰時期約170人需要加護治療,目前只有約30人住進加護病房,人數明顯較低。
加護病床使用率處良好水平
「我們現在有113個加護病床,可在短時間內增加到350個,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進一步增加到500個,所以跟德爾塔疫情不同,我們加護病房沒有蒙受壓力,使用率處於良好水平。」
住院率方面同樣情況良好,大多數奧密克戎病患住院時間比較短,只有三到四天,德爾塔則是五到八天,這意味醫院能更快騰出病床給下一位病人,加上奧密克戎患者的病症通常較輕微,當局也可輕易把他們安置在冠病治療設施(CTF)。新加坡目前冠病治療設施有大約3800個床位,只用了約四分之一。
部長星期一(14日)是在回應國會議員針對新加坡何時能夠鬆綁防疫管制的提問,通過書面答覆這麼做出回應。
「是否能夠放寬安全管理措施,尤其是允許更多社交活動和超過五個人群聚?政府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之前已經說明,一旦情況允許,我們便會這麼做,跟大多數新加坡人一樣,我也很期待。」

新加坡有能力應對奧密克戎
而縱觀上述指標,王乙康認為新加坡醫療體系有能力應付這波奧密克戎疫情。他也說,奧密克戎衝擊比德爾塔小,關鍵有二,一是奧密克戎變種較溫和,二是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處於高水平。
「一旦疫情達到巔峰並開始消退,我們將可期待放寬安全管理措施。」
不過他也強調,除了病床和醫療設備,我們也同時需要關注人力問題,他說新加坡政府醫院目前醫生流失率跟2019年情況相當,約3%到5%,護士流失率是8%,而因冠病所引起的缺勤率則為2%,依然處在可控水平。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Dale Fisher)教授同樣認為,對大多數國家來說,病例數字不再是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許多國家的人民因為接種了疫苗或感染冠病,已具有非常高的免疫力。如果重症患者和住院率很低,放寬限制是有意義的,因為這麼做能給社會和經濟帶來正面影響。」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早前警告,現階段要宣布戰勝冠病病毒,還為時過早,認為各國應繼續提高警惕。對於這個說法,庫克副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全球還有部分人還沒接種疫苗,但各國政府可選擇是否根據世衛建議來應對當地疫情。
專家:本地目前防疫措施 難阻病例飆升
鑒於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居高,一些傳染病專家認為,本地應該開始放寬一些限制。
亞太臨床微生物和感染學會主席淡馬亞教授(Paul Tambyah)指出,最近病例激增的情況是在防疫措施根本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發生的。換言之,目前的防疫限制對病例數字不再發揮有任何影響。

他建議,一些特別繁瑣的限制可以放寬,例如探訪家中或養老院年長者的限制。
庫克副教授則說,加護病房患者人數是本地醫療系統應對疫情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放寬防疫限制的線索之一。
「目前加護病房患者人數,徘徊在德爾塔變種毒株疫情高峰期的10%到20%之間。這讓我們有信心,即使社區因放寬限制而出現確診病例飆升的情況,我們也能應付。」
專家:新加坡終需大膽放寬措施
弗斯爾教授則表示,新加坡並沒有像其他歐盟國家那樣宣布「自由日」,而是採取更為保守的漸進式放寬防疫措施,避免出現朝令夕改的情況。
但他認為,政府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最終可能需要採取一些大膽措施,例如擴大群聚人數,鼓勵海外遊客入境新加坡,重振餐飲業,以及放寬口罩令。
另一邊廂,伊莉莎白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Asok Kurup醫生建議當局謹慎行事,因為奧密克戎病例還沒有達到頂峰,一些弱勢群體還沒有接種疫苗追加劑,而且未來有可能出現傳播性更強的新毒株。

至於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Natasha Howard副教授則說,不管政府如何作出權衡,冠病疫情都不會結束,直到多數國家的疫情處於可控制的水平。
「這意味著,所有有能力的國家都必須為全球疫苗公平作出貢獻,提高目前落後國家的疫苗接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