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網約車服務平台Grab近日宣布提價。當然,用戶和司機都對此不太滿意。

Grab最近宣布,從6月1日起乘車基本費將上調1新元。本次加價據稱是為了增加司機的收入,儘管增幅不大。除了標準計程車、拼車和大客車業務之外,Grab的其他交通服務都將適用於這一新規定。
在疫情防控提升至第二階段的限制措施之前,Grab已經為符合條件的司機提供了一些福利,包括每周最高45新元的租車回扣、Grab平台的送貨機會以及Grab學院提供的培訓和職業扶持。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介
Nitin PANGARKAR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MBA及NUS-HEC MBA雙學位
課程學術主任
美國·密西根大學工商管理博士
教研領域:戰略夥伴、新興經濟體企業國際化戰略、高效企業
此次漲價引發了一些負面反應,畢竟,在新加坡應對第二波疫情的時間點加價,難免會引發乘客的擔憂。
Grab宣布5月15日至6月底向司機提供最高2,700萬新元租賃回扣疫情援助基金,但與之相比,每單1新元的補貼顯得微不足道。
有趣的是,Grab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康福德高計程車公司(ComfortDelGro)則抓住機會向客戶保證不會漲價。
事實上,康福德高還強調自己在6月13日(第二階段防控結束)之前會提供高達50%的租金回扣,進一步爭取用戶的好感。
漲價為防網約車司機流失?
Grab不得不維繫四個關鍵利益相關方的平衡,即乘客(用戶)、司機、監管機構和投資者。
對這四個群體來說,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在此次問題中並不突出,因為這一決定對其影響不大。
與此同時,根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的數據,自5月收緊限制措施以來,Grab的司機數量已經減少到了騎手數量的一半。
陸交局的報告表明,4月份乘客人數約為疫情之前的80%;由於居家辦公趨勢,一些司機的流失可能是永久性的。
事實上,由於收入減少,一些司機已經不再全職為Grab開車。
這是Grab必須想辦法應對的情況。
司機數量是一個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到乘客的乘車體驗。如果司機的數量顯著減少,乘客可能會因為等待時間的延長或可選擇車輛的減少而放棄使用Grab。
但對司機來說,這個價格漲幅還不夠大,因為產生的增量收入並不可觀。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租金回扣,將司機留在平台上,那對Grab來說就更好了。
此外到了7月,Grab司機必須向平台支付漲價後的常規佣金(約為20%)。如果真是為了幫助司機渡過未來數月客戶減少的難關,Grab本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免除漲價。
用戶對網約車價格敏感
與此同時,用戶也會對漲價感到不悅。如果用戶一天內要多次乘車,看似微不足道的加價也會造成成倍的影響,這會使他們對Grab產生負面情緒。
Grab表示,自己的主流用戶是年輕族群,這個群體精通科技,需要頻繁使用網約車。調查還顯示,新加坡的Grab用戶可能對價格非常敏感,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漲價也會令這些用戶感到不滿。
也許Grab的真實意圖是永久性地提高網約車價格,畢竟自2017年以來,Grab價格都沒有上調。
提價之後,Grab的移動部門擁有更強大的盈利基礎,同時能夠合理重組平台上的司機規模,使投資者滿意。

一名Grab騎手疫情防控期間在市區送餐(彭博圖片)
鑒於圍繞漲價的負面情緒存在,競爭對手可能會抓住這一機會從Grab手中搶奪市場份額。
不過,Grab可能已經經過計算,不太擔心此舉對其財務業績的任何影響。
首先,由於需求下降,如今的網約車市場遠不如幾年前有吸引力。隨著地鐵公共運輸網絡的進一步擴大,這種需求未來還可能持續下降。
網約車業務是Grab截至2020年底唯一的盈利部門。如今,這項業務好像顯得也不那麼重要了,因為餐飲配送等其他業務出現了強勁增長,而且Grab未來劍指金融科技和支付業務。
對Grab來說,外賣業務的營業額已趕上網約車業務,而且過去3年,其預估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8%。
微調價格,得不償失
在我看來,除了對其利潤產生些微小影響外,Grab加價1新元的措施幾乎沒有任何益處。
任何公司都應當避免那些不能為多數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的戰略變革。Grab完全可以在不增加車費的情況下向其司機推出其他福利,並由此贏得一波好感。

2017年,Grab新聞發布會前人影攢動(路透資料圖片)
Grab的平衡策略基本上是在讓司機滿意和讓客戶滿意之間進行角力,然而沒有任何成效。如果說提高1新元是為了讓司機滿意,但目標並沒有達成。
撤銷加價1新元政策或許有助於挽回部分客戶的好感。雖然朝令夕改可能對聲譽造成負面影響,但其影響較小,人們可能過幾天就忘了。
另一個選擇是,在提高費用的同時也為顧客帶來更多的增值服務。
例如,GoJek在新活動中向新加坡用戶提供接種疫苗的代金券,傳遞了鼓勵人們接種疫苗的積極信息。
不過就目前而言,Grab加價1新元是一個苦澀的事實,司機和用戶兩方都只得接受。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cna官網
原文標題Commentary: Could S$1 ride-hailing fee hike hurt Grab more than it realises?
作者:Nitin Pangarkar,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