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男生陳穩澤在TikTok視頻中用11種語言打招呼,活潑幽默的個性讓他迅速成為英國社媒的新寵。(陳穩澤臉書、TikTok視頻截圖)
作者 劉智澎
蟻粉還記得曾境唯(Max Zeng)嗎?
這名留學英國的23歲新加坡男生,去年在英國BBC電視台的競答節目上「秒答」所有地理題目,圈粉無數。 時隔一年,他有「接班人」了。
同為23歲,同樣留學英國,新加坡男生陳穩澤(Jonas Fine Tan)近期迅速成為英國社媒的新寵。但他的特殊才華不是地理,而是語言。
來看看這支讓他「一夜成名」的TikTok視頻: 陳穩澤在視頻中展現活潑幽默的個性,用11種語言打招呼,連腔調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福建話、泰語、越南語、菲律賓的他加祿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
不愧是主修語言學的。
這支視頻在各大社媒平台的點擊率累計超過300萬,留言區更是一片讚嘆,還有新加坡網民聽出了陳穩澤的「新加坡腔」:


幫傭和餐館老闆是他的外語老師
目前在英國牛津大學深造的陳穩澤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透露,只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和葡萄牙語是在學校習得。其他語言則是通過線上視頻和課本,以及與外籍人士對話學習。
他加祿語(Tagalog)就是在六歲那年向菲律賓籍幫傭學的,那是他學會的第一門外語。
「一開始只是問她一些物品的名稱,後來對語法產生好奇,嘗試用他加祿語與她交談。」
在網民的「點歌」要求下,陳穩澤日前在個人社媒演唱他加祿語歌曲《Tayang Dalawa》,一首他小時候追看菲律賓劇集時愛聽的歌。
泰語是在烏節路一家泰國餐館向老闆學的。陳穩澤說,就音韻而言,泰語是他最喜歡的語言。
「我的母親是職能治療師,公司就在泰國餐館附近,所以我們常去那裡吃午餐。」
掌握泰語也讓陳穩澤在當義工時,更容易了解外籍客工的需求。
冠病疫情期間,他在客工援助組織「康侍」充當翻譯,向在遊輪上隔離的泰籍客工解釋政府的防疫政策和最新宣布,並幫助他們解決保險和匯款等事宜。
他也定期參與非政府組織Project X的活動,為泰籍性工作者提供援助和翻譯服務。
「當你努力學習對方的語言,即使表達不順,也會給對方帶來溫暖。對方會覺得你有用心去了解他們。」

掌握泰語讓陳穩澤(前排中)在非政府組織Project X當義工時,更容易了解外籍性工作者的需求。(陳穩澤臉書)
陳穩澤說,要達到一門語言的中級水平,至少要每天集中學習長達兩個月。他在閱讀或看電視時,一接觸到新的詞彙,就會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
畢業自英華學校(自主)的他坦言,自己是名副其實的「jiak kentang」(馬來語「吃馬鈴薯」的意思,形容洋派的人)。
他求學時,華文成績向來都是「低空飛過」,甚至連西班牙語都說得比華語好,令他自慚形穢。
不過,對於守護方言,陳穩澤有他的堅持。
原本對福建街戲一竅不通的他,在初級學院接觸到「語言死亡」的概念後,決定積極學習福建話。
他目前正同牛津大學的13名研究員合作,記錄和保存印度尼西亞恩加諾島(Enggano)即將消逝的土著語言。
看哈利波特和花木蘭 也能學外語
本地教育專家指出,要孩子有效地駕馭語言,就該讓他們在年幼階段大量接觸各種語言,甚至是方言。
從小在家裡接觸超過一種語言的孩子,理解能力會比只聽一種語言的孩子來得強。
就讀萊佛士女中四年級的黎行宜,與陳穩澤一樣精通11種語言,但她只有16歲。

16歲的黎行宜從小就展露過人的語言天分。(聯合早報)
黎行宜從小就展露過人的語言天分。她在兩歲時就接觸法語,父母發現她對語言有相當濃厚的興趣,便陸續讓她接觸日語和西班牙語。
因此,她每周只有兩三天到幼稚園,其餘時間不是在家學外語,就是到法語學院與同齡兒童交流。
小學念高才班的黎行宜,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她每天花15分鐘背單詞和語法,周末則會花一兩個小時複習。
「我會把語言學習變得日常化,如果要應付韓語考試,我就會多看韓國的綜藝節目,把手機和電腦設置轉為韓語。」
對她來說,單靠課本,學習會單調得多,影視作品和故事書是她必備的「教科書」。
「每學習一種新語言,我都去找外語版的《哈利波特》,因為我對劇情和人物已了如指掌。當你用不同語言去讀一本熟悉的作品,你就可以了解某種語言在表達某句話時,用什麼詞彙和語法。像迪士尼電影《花木蘭》,我也看了法語、日語和西班牙語的版本。」
為了向同學推廣語文學習的樂趣,黎行宜在2020年成立了多語學會(Polyglot Club SG),並為小六學生舉辦線上講座,由她與組員分享在中學學習第三語文的經驗。
她畢業後打算從事外交或語言學方面的工作,希望有機會把「新加坡式英語」推向國際舞台。

黎行宜認為,單靠課本,學習會單調得多,影視作品和故事書是她必備的「教科書」。(聯合早報)
新加坡大學生最愛韓語和日語
在南洋理工大學現代語言中心任教20年的高級講師魯伊斯(Cristina Gonzalez Ruiz)觀察到,隨著新加坡從冠病疫情中復甦,學生對外語的興趣也明顯增長。
「南大的語言課程重新開課後,報名西班牙語課的學生一夜之間激增了三倍,但最受歡迎的還是韓語和日語課。」
魯伊斯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在旅遊時接觸到更多不同文化,線上學習資源和串流服務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
她鼓勵年輕人把學習外語視為一種「有價值的投資」。
「除了在溝通交流和就業方面帶來實際的益處,學習新語言也能促進文化上的相互了解,擁有更廣闊的世界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