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b宣布調整陳佩玲(右)在該公司的職務。(紅螞蟻製圖)
作者 李國豪
人民行動黨麥波申區議員陳佩玲近期出任Grab高管,且負責該公司與政府關係的工作,引發是否存在利益衝突的質疑。
經歷輿論一波劇烈反彈後,Grab(10日)宣布,陳佩玲將從原本的公共事務與政策總監一職,調任至企業發展職務。 在Grab的文告中,有關陳佩玲調任新職務後的兩個「不會」值得關註:
不會涉足在新加坡的公共事務及政策工作;
不會代表公司與政府官員討論公共政策事宜。
職務調整後,陳佩玲將轉為負責投資和收購事宜,以及支持戰略發展。
爭議因何而來?
一言以蔽之,人民代議士有其他職業不是問題。問題是,該職業的工作範圍有沒有利益衝突的疑慮?
新加坡大多數國會議員都有其他工作,全職國會議員一直都是少數。
但陳佩玲最先在Grab獲任命的職務,工作內容的核心卻是負責該公司與政府的關係,因此才引發了軒然大波。

陳佩玲在Grab的新工作是否涉及利益衝突引發輿論議論。(海峽時報)
一些專家學者和民眾認為,到時界限恐難以劃清,很難不給外界一種「利益衝突」的印象。
《海峽時報》前副總編輯默樂(Bertha Henson)直言,這意味著不論制訂多少參與規則(rules of engagement),都很難消除外界的疑慮,Grab不應該把她放在和政府對接的角色上,陳佩玲也不該接受這樣的職務: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天政府、行動黨和普羅大眾對Grab的某項決策有疑慮,她要如何說服政府Grab的該項決策是正確的?」
專長公司治理領域的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麥潤田說,在陳佩玲原本的職務下(公共事務與政策總監),她將難以避免被期許帶著Grab的觀點與政府官員溝通,甚至是試圖影響政府政策。
這可能會導致她夾在Grab的商業利益與政府規管企業的責任之間,而她將難以消除外界對她產生利益衝突的印象。
在實務上,她也未必能如先前所承諾般,在一些特定議題上,將身為國會議員及Grab職員該履行的職責分得清清楚楚。
前官委議員,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特斯拉(Walter Theseira)認為,人們所擔心的,是有沒有人透過國會議員身份,獲得其他人無法獲得的工作獻議。
他說,一些公眾可能會希望政治人物和特定產業保持一定距離。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慶文則說,另一重大疑慮是陳佩玲的議員身份,是否會讓她的公司得以接觸到政策制定者,以及非公開的資訊,進而在競爭當中搶占先機。

陳佩玲在2020年大選成績以71.74%得票率連任麥波申區議員。(聯合早報)
陳佩玲:不調換角色恐影響未來履行議員及Grab職責的能力
調換職務的消息傳出後,陳佩玲在臉書發文交代先前接下Grab工作的來龍去脈。
她說,她在2022年中已告知人民行動黨可能在Grab任職,並於去年9月正式通知行動黨,她已接下職務。
當時,行動黨並未表示反對。
但隨著近日輿論的升溫,她和Grab討論後皆同意,自己最好調任至一個不必在新加坡牽涉與政府關係的角色。
「我一直以來都明白,也接受一旦成為一名國會議員,就會受到公眾檢視。但我絕不會讓它阻礙我作為議員服務選民的能力,或有效執行我在Grab的工作。」
為此,她將調整在Grab的職務,否則未來若質疑聲浪始終如影隨形,她將難以妥善履行身為議員及Grab職員的職責。

人民行動黨則發文告說,隨著公共輿論開始議論此事,該黨再度找陳佩玲會面討論。
文告指出,行動黨更仔細地了解其職責範圍後發現,她需要代表Grab就公共政策事宜,定期與政府各部門與機構聯繫。
「儘管陳佩玲強調自己會以個人身份,而非行動黨議員身份履行相關職責,但行動黨認為陳佩玲在執行這些職責時還是會面對挑戰,尤其是在當前情況下。」

這場議員找新工作所引發的爭議是否就此落幕,甚至會否影響陳佩玲的政治仕途,有待進一步觀察。
資深媒體人默樂也質疑,為何行動黨後知後覺,要等到輿論炸開後,透過和陳佩玲再度討論,才了解到後者需定期代表Grab與當局聯繫:
「所以行動黨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可能牽涉的爭議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