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加坡華樂團成立25周年,該團董事局主席吳紹均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分享華樂團在疫情的局限下,如何加速數碼化進程,開拓線上音樂會模式,推出「線上品華樂」「樂家心語」「名家名曲」等視頻和音樂會系列,讓演奏家展現各自魅力。

吳紹均通過展現演奏家的藝術與個人魅力,讓新加坡華樂團更加人性化地走入民眾的生活。(新加坡華樂團提供)
25歲,正是一個人充滿朝氣與理想,從學有所成到回饋社會的黃金年華;新加坡華樂團今年成立25周年,雖身處全球疫情的局限下,卻以開拓性的創舉讓華樂未曾缺席本地人民的生活,在這場世紀大考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新加坡華樂團董事局主席吳紹均說:「管理層在面對疫情轉型的工作上,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從演奏家到行政人員不僅在複雜的數碼協作上愈發得心應手,更在疫情新常態下探索出新的發展態勢。」
三年前,吳紹均從前任主席李國基手中接棒,當時他對華樂團有著宏遠的藍圖願景:「25年的積累,可以說我們已經打造了世界級的華樂團。現在我們要走出去,讓更多人認識我們,也讓華樂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2019年9月,吳紹均親自帶團赴歐洲巡演,在德國柏林、捷克布拉格等世界著名的音樂廳奏響華樂。然而就在數月後,疫情撲面如山倒——不僅大型出行的計劃被擱淺,精心策劃的25周年全年樂季的演出也全數作罷。
吳紹均說:「冠病疫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艱難的考驗,不過客觀上也加速了數碼化的進程。回頭看來,我們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依然達成了傳播華樂的使命。」
華樂團轉型之路
去年3月起,新加坡華樂團率先推出「線上品華樂」系列節目,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欣賞華樂。其中「樂來樂宅」系列由演奏家們主動發起,個別演奏或是三五成群,隔空完成一首首動人的樂曲,目前已有過百萬人次的觀看。
去年4月,新加坡華樂團虛擬(線上)樂團演奏了駐團作曲家王辰威的作品《融》,幾十位演奏家隔空協奏在當時是一項創舉,不僅一鳴驚人,驚艷四座,更獲得李顯龍總理的關注和轉發。
當本地疫情得到舒緩後,新加坡華樂團以一曲《慶典序曲》奏響解封后第一場現場音樂會,並率先開拓了現場和線上同時直播的音樂會模式;新加坡華樂團也是首個在SISTIC Live平台上賣直播音樂會票的專業樂團。
新加坡華樂團行政總監何偉山說:「因為我們擁有最高專業水準的演奏家,更要確保不能因為技術原因讓我們的水準在螢幕上失真。每一場直播音樂會的背後都有四五個機位同時拍攝,導演本人更是熟讀樂隊總譜,讓鏡頭語言也充滿音樂性。」
何偉山說,即使疫情過後,新加坡華樂團依然會延續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模式,這不僅是疫情後的新常態,更是在數碼化大潮流下傳播華樂的重要手段。
在不能全團登台的期間,很多演奏家也開始自發探索新的嘗試。由琵琶首席俞嘉、三弦副首席黃桂芳等人最新組成的「新樂芳華」,是本地第一支彈撥樂五重奏;嗩吶/管子首席靳世義與嗩吶演奏家劉江共同研發了改良樂器「新管」,並自己編曲、錄製、剪輯視頻,展現新管魅力,儼然成為「視頻達人」。
展現個別演奏家魅力
在接任主席前,吳紹均擔任過六年的華樂團董事,他深知每一位演奏家都是樂團的寶藏。因此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約各個聲部的首席、副首席共進午餐,希望聽到他們的心聲、建議和面臨的挑戰。
他說:「觀眾看到的華樂團常常是一個整體,但其實每一位演奏家都有各自的藝術高度和人格魅力,我希望通過更人性化的節目向觀眾推介我們優秀的演奏家。」
從去年開始,華樂團推出「樂家心語」系列視頻,從生活化的角度介紹樂團的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揮家。吳紹均透露,華樂團接下來還計劃推出「青年華樂家」「本土華樂家」等人物系列。
作為25周年慶祝的亮點節目,華樂團以八位資深演奏家為代表,推出「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與講座。他們將在7、8、9月分別以彈撥樂、胡琴和吹管樂為主題呈獻「彈指間」「絲弦古韻」和「鸞歌鳳吹」三場音樂會;此外,華樂團還會以他們的訪談內容出版一本雙語特輯。吳紹均介紹說:「這次的訪談和撰稿沒有用翻譯,而是分別用華語和英語訪談,可以更生動地展現人物的多面性。」
8月14日,音樂總監葉聰、駐團指揮郭勇德,以及副指揮倪恩輝三人將攜手呈獻「那些年,我們的華樂」音樂會,以《長城隨想》和本地先驅華樂家楊培賢創作的《激流》等作品,向華樂團創團一代的前輩致敬。
10月8日,在「炫彩」音樂會上,樂團首席李寶順和琵琶首席俞嘉將各自擔任獨奏,演奏高胡協奏曲《魚尾獅傳奇》和琵琶協奏曲《春秋》。在這場音樂會上,華樂團將邀請李顯龍總理蒞臨出席,並向他贈送華樂團25周年的紀念特輯。
打造本地卓越華樂生態
吳紹均指出,作為新加坡的國家華樂團,肩負的社會責任更重,不能獨善其身,要致力打造一個卓越的本地華樂生態。
今年9月,由新加坡華樂總會和新加坡華樂團牽頭舉辦的新加坡華樂節,將為本地所有華樂團體和愛好者提供一個表演、交流的舞台,吳紹均也是本屆華樂節的贊助人。他還透露,新加坡華樂團正在與新加坡華樂總會、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籌備在華樂團的現址基礎上,設立「華樂卓越中心」。
他說:「華樂在本地民間有廣泛的生命力和自發性的團體,卓越中心的設立可以讓各團體、學會間共享資源。這不僅限於在音樂藝術上的交流,包括新加坡華樂團作為一個大型非營利藝術機構的管理經驗,也非常值得分享與借鑑。」
當國際航旅業恢復後,新加坡華樂團將繼續展翅高飛。除了歐美等國,吳紹均也希望華樂團可走進東南亞的鄰國演出。他說:「東南亞國家有許多華人,而新加坡華樂團是區域內唯一的專業性華樂團。這樣做不僅可以為華人群眾帶去民族的音樂,也希望為我國的外交事業添一分力。」
三年的時間聽起來不長,在疫情局限下做起來卻是沉甸甸的。吳紹均特別感謝前任主席們和董事會打下的堅實基礎,他說:「在我接手時新加坡華樂團已經是一個內力深厚,非常成熟的樂團。我在做的是發掘內在的潛力與寶藏,希望帶領樂團達到新的高度。」
冠病疫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艱難的考驗,不過客觀上也加速了數碼化的進程。回頭看來,我們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依然達成了傳播華樂的使命。
——吳紹均
記者:張鶴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