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身影——新加坡第一代移民的奮鬥歷程

2021年09月12日   •   2萬次閱讀

爸爸的身影

——新加坡第一代移民的奮鬥歷程

作者:盧桂霞(新加坡)

爸爸去世時94歲,差一個多月就是千禧年,距今16年了。從他一生的行事中,可以看到早期過番客和新加坡第一代移民的身影。

過番到南洋

爸爸出生於海南島昌灑市,祖先上輩從事裱字畫和製鞋的工作。身為長子又曾在鄉下上過學堂的爸爸,不曾做種田的事。自和媽媽結婚後,覺得在家做鞋子似乎沒什麼前途,便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到曼谷學做裁縫,逗留了兩年才回鄉。但是,鄉下人除了要結婚外,是沒有多少人會找裁縫師做衣服的。於是乎,爸爸又作了第二次離家的打算,這次是來到廈門。一個鄉親在廈門頗有名氣,開了一家西餐館,爸爸就在那裡做管帳的工作。做了三幾年,生意收盤,爸爸面臨生活困境。

這時,一個同鄉人說不如去新加坡吧!但爸爸連船費都付不起,同鄉人說在船上給吃給住打散工吧!就在這樣的機緣下,爸爸來到新加坡。當時二戰還沒爆發,新加坡的經濟也還未起步,要找份工作絕非容易的事。有人介紹爸爸去印尼割樹膠,也有人看爸爸身材魁梧,又是排球高手,叫他去當職業排球手,但爸爸都沒答應,在這時他還自恃是個「少爺」吧! 從爸爸的舊相片中,找到一張應該是來到新加坡後所拍的相片。爸爸頭髮的分線是在中間,穿著大衣,結上當年流行的領帶花。這樣的裝扮很有時尚感吧!難怪爸爸沒幹過什麼「粗活」。

承頂「榮成」咖啡店

在這時的新加坡,人們的鄉土觀念很強,離家外出的鄉親們都能互相幫忙。一看到同鄉人經濟拮据,會馬上伸出援手。 就在這時,爸爸遇到一個貴人,給了他200元與人合股開咖啡店,這就是「榮成」咖啡店,位在美芝律,距離紅燈碼頭不遠。當船隻靠岸時,多數人會來咖啡店歇腳。店屋二樓的一個房間,租給「蘭家村」的人當「公司房」,他們多以航海為業。船隻來到新加坡時,必到「公司房」找鄉人敘舊;如果被解僱了無處安身,也可以住在「公司房」里。因為人來人往頻繁,「榮成」成了一個聯絡站,咖啡茶水的生意還挺不錯的。

但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始入侵馬來半島,當英國的皇家海軍艦船被擊沉後,日軍南下,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改名為昭南島。日軍向華僑勒索交俸納金,還展開大規模的大檢證。有人領取了「良民證」,但也有很多人慘遭重機槍掃射。爸爸幸好躲過了這場劫難,繼續經營咖啡店。這時,雖然民生凋敝,但咖啡店裡有個女工會製作糕點,便烘製了各類糕點賣給日本人,還賺了一大箱的「香蕉紙」。

1945年,終於盼來了和平,香蕉紙一夜之間變成了廢紙。戰後百業待興,人們都勒緊腰帶過日子,但也開始和家鄉的親人恢復聯繫。當時爸爸和很多人一樣,迫不及待地要申請親人來新加坡。申請的手續不算複雜,但得有公司或社團擔保蓋章。於是,爸爸參加瓊州會館,由會館蓋章向海南島申請。媽媽和哥哥在1947年經歷了坐貨船的暈眩和顛簸,在海上挨了多天,終於在棋障山(聖約翰島)上岸並隔離兩天,才抵達紅燈碼頭,和爸爸團聚,而後生下四個孩子。

這時的「榮成」咖啡店除了賣咖啡茶水和糕餅外,和當時的很多咖啡店一樣,在店裡用屏障隔開,置放了三張麻將桌,以「抽水」的方式經營。當開桌後三缺一時,爸爸就會充當一角。也許是常有機會進場的關係吧!爸爸的麻將技藝純熟,不用整理牌,只要一摸就知道是什麼牌,也馬上出牌。在這時的咖啡店,倒是賺了不少錢。那時的人不會把錢存在銀行里,我曾看見爸爸把一疊疊的鈔票卷了放在鏡框的背後。

在「榮成」樓上住的那幾年,哥哥上了中正總校,而我也在佘街的醒華完成小學教育。

鄉土觀念的改變

家人雖然來到新加坡,我們幾個小孩也陸續出世,但對戰後的新加坡人來說,並沒有把這塊英殖民地當成自己的「家」,人們都有同樣的想法:這是「寄居」的地方,總有一天會「回家」去的,媽媽也想住三幾年就回鄉去。

那時,爸爸只要存了一點錢,就寄回鄉去,先建一間祖屋,但沒多久就被颱風摧毀,之後再重建。不但如此,還買了幾畝田,打算他日回鄉時,既有屋子住,又有田耕地,可以風光地過日子。

但是,沒想到局勢改變,共產黨上台後,又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的土改、批鬥地主的血腥鬥爭及大躍進等種種改革,在外的華僑已經無法再走來時路,加上孩子得上學了,爸爸和媽媽才斷了「回家」的念頭,並在此落地生根。雖然如此,父母親從沒忘了家鄉的叔嬸、姨姑舅及他們的孩子們。按時寄錢接濟,資助讀書、建房子等,在那50年代時,父母親省吃儉用,不時托水客帶衣物、麥片、腌肉及豬油回去,儘量讓親人們能夠溫飽。

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做不同的事情,爸爸和媽媽的這種鄉土觀念,其實正是當時很多人的寫照。

創辦「廣益」醬園

我不是在「榮成」出世的,媽媽和哥哥來到新加坡後,住在如切路一間角頭咖啡店的樓上。

在同宗的親人中,盧濤叔公是學歷最高的。他得到一個親人的幫助,有機會就讀廣州的暨南大學,後來輾轉來到新加坡,在華僑中學教書。叔公還蠻有生意頭腦的,有一天,他對爸爸說,他在吉隆坡嘗到一支味道很好的醬油,不如來做醬油生意吧!他果真火速行動,託人把那位製作醬油的頭手挖到新加坡來,並招股創辦醬油園。除了叔公和爸爸是大股東外,還另外找來整十人參股,爸爸擔心血本無歸,不敢投入太多錢,但他卻借錢給別人來參股。其實,如果虧本的話,那些股東也是沒有錢歸還的。爸爸的行事作風,就和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做事謹慎、老老實實,不求賺大錢,但求能養活一家大小。

最早的「廣益醬園」設在如切住家附近,大概是兩家店屋的面積,但小作坊的醬油逐漸站穩醬油業的市場。後來,由於原地不再允許當作坊,便在巴耶里峇買了一塊地,建了幾間廠房,添置大號龍缸。這裡地方較大,可以好好地爆曬醬油。所以,幾十年下來,「廣益」的醬油已小有名氣,尤其是「特等」黑醬油,更享有口碑,是蘸雞肉、滴半生熟蛋、腌三層肉的最佳配料。其他如「壹號」醬油、原青及普通煮炒用的醬油和醬青,都為餐館廚師及一般家庭所樂於採購。

「廣益」的第一輛載送醬油的貨車

爸爸在醬油園裡,負責所有的錢財往來。每天的進帳和出帳,出貨和購貨,都詳細地記在大本子裡,而叔公則負責審查的工作。他們兩人勤勤懇懇,管理著廠里的帳目,不但條理清楚,每年還有紅利分給股東們。除了管錢外,爸爸還得小心處理當年的私會黨徒來收保護費的事情,如果處理不當,可引來無窮禍患。爸爸一直坐鎮廠里,一直到1982年才退休,當時他72歲。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時,醬油廠面臨一個大抉擇,廠址所在地被徵用。要買地再建廠嗎?這不是不可能,但肯定是個大工程。廠里的股東除了爸爸、哥哥和叔公外,都贊成把廠賣掉,大家分錢。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其他股東的第二代都無意進醬油廠,雖家中小弟一直在廠里工作,但也無法獨資經營,終於,把地賣了出去,這盤賺錢的生意就此收盤,只有小弟今天還做著醬油的小本生意。

(滿園的醬油缸)

處理錢財一絲不苟

爸爸處事小心謹慎,思路清晰。對於管理錢財方面,更是有規劃、有系統。在「榮成」時代,茶水、打麻將抽水及購貨等瑣瑣碎碎的小錢,爸爸很有耐心地管理。到「廣益醬園」時代,錢財開支複雜化。全盛時期有三輛送貨的車子,爸爸得開貨單給送貨的員工,下午車子回廠,他就得收回出貨單的副本,一項項做記錄,再點算錢的總數,確保沒有差錯。再來員工的薪水、園裡的伙食菜錢、添購原料等等,都由爸爸一手包辦。

再說,爸爸還跑銀行。我記得爸爸把一疊疊的錢藏在褲子的暗袋裡,帶上支票簿,搭車去中國銀行或華僑銀行存錢。想當年,銀行里的職員都會講方言,支票上的款項也是寫華文。辦好銀行的事後,爸爸就馬上回廠里或回家,從沒在外面吃一頓飯或喝一瓶水,幾十年來都小心翼翼地管著廠里的錢。

除了醬油廠的錢財之外,爸爸還幫親戚管錢。當時有打工的親戚拿了薪水後,就把一部分拿來給爸爸收著。爸爸會把數目記在555的小冊子裡,等到他們需要錢時才來拿。我甚至看過一位阿姨帶了姨丈來借錢,其實,是阿姨自己存的錢,卻擔心丈夫亂花錢,而以「借錢」來警惕丈夫。對於這些事,爸爸毫無怨言,也贏得親戚們的信任。

至於家中的用錢,爸爸更處理得有條有理。那時候,爸爸雖為「經理」,但薪水不多,要供哥哥讀大學和四個小孩讀書 ,還有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小心用錢的話,經濟就拮据了。後來哥哥畢業出來教書,當時教師的薪水才三百多塊,哥哥把大部分的薪水交給爸爸養家。我們幾個小孩也逐漸長大,爸爸堅持要讓子女讀大學,有一年還三人同時讀大學,但爸爸和哥哥都辛苦地撐過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爸爸管錢是一絲不苟的。

在家中的收入和開支方面,爸爸常年有一本記帳的本子,收入項除爸爸的薪水外,就是每個孩子每月哪天所給的零用錢,開支項則記下日常生活中錢用在哪些方面,數目是多少。每個星期在滴滴答答的算盤聲中,結算一次。他的這個理財的習慣,一直到去世前的兩個星期才停止。

鶼鰈情深

爸爸和媽媽結縭55年,是傳統的舊式婚姻,在生活中,他們都不會說些貼心話,也不會有什麼親密的舉動,連手拉手都沒有,但他們那一輩人的感情是屬於「細水長流」式的,對彼此的關心就從小事件中表露出來。

在上世紀70、80年時,一般家庭常買老母雞煮雞飯,這是最經濟和最省錢的菜肴,我們家一個星期會吃兩三次。媽媽會剁碎雞胸肉,淋上「廣益」的黑醬油,攪拌後喂孫子吃。長期下來,兩個孫子吃得白白胖胖的,到今天,雞飯還是他們最心愛的食物。至於爸爸,媽媽總會留下幾塊雞尾肉和雞屁股,讓爸爸晚上吃,再配上半杯酒,細斟慢酌,這就是爸爸最滿意的夜宵了。

媽媽對於爸爸所給的買菜錢,總是精打細算,加上子女給的零用錢,她竟能在那不多的菜錢中,存下自己的私房錢,寄回在鄉下的姐姐和外甥,而媽媽不會再向爸爸拿錢,她不願加重爸爸的負擔。

至於子女若有什麼煩心的事,媽媽也大都不跟爸爸說,媽媽替爸爸頂下那些煩惱的生活瑣事。

雖然在新加坡生活了那麼多年,但他們依然存有鄉土觀念,惦記著在鄉下的親人們。當中國對外開放後,他們便在上世紀80年代中第一次回鄉。那是很隆重的事情,他們帶回幾袋的新舊衣服、三合一咖啡、戒指、耳環等。家裡的親人至少有四五十人,全聚在祖屋裡。為了還願,演了通宵的木偶戲,還宴請所有親人和鄰居朋友,住了一個星期才回來。當我們去機場接機時,發現兩人面容憔悴、精疲力盡。但過後不久,他們又忘了旅途的辛勞,再次相伴回鄉。

媽媽晚年病魔纏身,進出醫院幾次。爸爸對媽媽百般照顧和容忍,沒有一絲怨言,媽媽比爸爸早去世8年。過後一年,爸爸帶了媽媽的相片,做了一次海南環島游。

爸爸二三事

也許是有運動員的底子吧,爸爸向來身體健康。但是在50多歲時,突然患上糖尿病,當時,最小的弟弟剛出世。爸爸難免感到擔憂,除了服西藥外,還堅持每天吃一塊西瓜,結果到晚年時,他的糖尿病竟然不需服藥。爸爸到90多歲時,眼不花、耳不聾,嘴裡沒一顆假牙。

爸爸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日常三餐加上下午的一杯茶和一塊點心,從來不吃零食,吃飯時不喜歡弄髒手,所以,他不吃魚頭、蝦和螃蟹,也不吃羅惹、叻沙、漢堡包等食物,這就是他的養生之道吧!

爸爸和當年的很多爸爸一樣,感情內斂,不善於和孩子說笑,但我們都感受得到他對子孫的愛和關心。我大學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是到華義當代課教師。每天天朦朦亮時,爸爸陪我走一段路去搭巴士。路途中雖沒什麼交談,但我深深體會到父親的愛。媽媽去世後,我幾乎每天下午都過去陪他喝茶,聊聊家常。至於午餐和晚餐,都是在隔壁的哥哥家享用。

爸爸風雨不改得做的事,是清晨五點就起身,煮水後喝杯茶,等六點就步行到馬林百列NTUC附近的咖啡店,這時老友們陸續到來,再喝茶聊天,到八點鐘才回家。我們都很感恩,八九十歲的爸爸,不需別人攙扶、不需拿手杖,生活自理,這可是我們子女最大的福分了。

後記

爸爸在新加坡生活了五六十年,經歷了世界一戰、二戰、昭南時代、英殖民地時期、自治到加入馬來西亞,到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目睹社會的演變與發展。秉承第一代移民刻苦耐勞、節儉自勵的精神,為家庭的幸福、為子女的教育,全心全力盡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

爸爸是如此,其他很多第一代的移民也都如此。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