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有一名讀者突發奇想,向《海峽時報》投書一篇題為《那些忽視症狀,後來確診冠病的人應被罰款》的信函,建議我國政府敢敢給這些鐵齒的人罰款,否則他們不會怕。(示意圖)
作者 鄭智浩
原以為漫長的抗疫之路漸入佳境,能早日回歸以往正常的生活,告別這場疫戰;但誰也沒料到,近一年半與冠病病毒展開的搏鬥,似乎又再次回到原點。
全球出現了多種冠病變種毒株,管控再嚴密也無法阻擋冠病偷偷潛入。世界上有名的防疫模範生這些日子都拉響疫情警鐘,狡猾的瘟疫似乎再度加大攻勢。
在這段非常時期,最考驗的就是老百姓的公民素質。
如果出現症狀請馬上看醫生,不要「等等看」,也不要「自己醫」!

傳染病專家提醒說,民眾若出現咳嗽、喉嚨痛或者是流鼻水等症狀,最好立即去求診。這些症狀很可能就是冠狀病毒感染的症兆。(聯合早報)
這話可不假。
新加坡在做足層層篩查檢測之餘,每天依然新增不少無關聯病例及感染群。顯而易見地,你我身邊仍有部分染疫者未能及時找到,也未能立即隔離避免傳播。
有症狀又不及時求醫,等同變相幫助冠病傳播。

曾到訪裕廊東JEM購物中心、西城(Westgate)和白沙坊(White Sands)的公眾可進行免費檢測,當中位於裕廊東前樹群中學的檢測中心,今早(20日)近百名公眾排起長龍。(新明日報)
偏偏還有人不管不顧,認為傷風感冒是小事,非要拖到病情嚴重才肯去看醫生。
近日有好些確診案例就是這樣:生病了堅持上班,甚至到公共場所溜達,最終引爆感染群。
日前有一名讀者突發奇想,向《海峽時報》投書一篇題為《那些忽視症狀,後來確診冠病的人應被罰款》的信函,建議我國政府敢敢給這些鐵齒的人罰款,否則他們不會怕。

2021年5月18日讀者來函:《那些忽視症狀,後來確診冠病的人應被罰款》。(海峽時報)
文章開篇譴責這是個「自私行為」,說這些四處傳播病毒的舉動如同「攜帶隱形的武器」,並直指未及時求診的病人的行為是在「犯罪」(crimimal)。
作者的重點在最後一段話:
「在公共場合沒佩戴口罩,我們現在會被罰款;那麼這些選擇不看醫生,攜帶冠病病毒到處趴趴走的人,也同樣應該被罰款。」
可政府一聲重罰,就能起到阻嚇、警惕,或是威懾人心的作用嗎?

(聯合早報)
放在現實世界,未必能百分百奏效,尤其是在抗疫期間。
誠然,新加坡是個以嚴厲法律和守法自律而自豪的國度;重罰之下,老百姓怕惹上麻煩荷包破洞,自然會自動自發做好本分。
但別忘了,過度責罰也可能催生更多社會問題。
會不會有人幾天後才察覺身體不妙,擔心巨額罰款而「忍下來」不求診,進而降低檢測意願?
會不會有人為了逃避罰則而撒謊,隨意捏造症狀出現時間及到訪地點?
會不會有人先天呼吸道過敏,僅因為常見流鼻涕的現象,而搞得自己神經兮兮?
相信屆時還會出現有更多的「會不會」。
當務之急,是儘快讓有接觸史的民眾檢測冠病,並加強防疫宣導,鼓勵大家肩負起社會責任,速速斬斷病毒在社區傳播的可能性。

(聯合早報)
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20日)對此頗有同感,在面簿撰寫長文,苦口婆心勸導國人在接下來「關鍵的三個星期」,做好「三件事」。貼文重點摘錄如下:
發燒、喉嚨痛、咳嗽、失去嗅覺或味覺,應儘早看醫生,不要等了。
若家人出現病症,全家都應該自覺戴上口罩,不要一起共食,儘快檢測。
如果家人執意不去看醫生,就應該不斷地嘮叨(nag),或直接拖拽(drag)TA去看醫生。



何晶總結說道: 「越快阻斷家庭成員之間的隱性傳播,就能越快恢復正常生活。越快向醫生求診,早日獲得醫療照顧,就能大大降低染疫風險,保障我們和家人。」
「不要等了,快去!(Don』t wait. Go!)」
無論如何,相信國人都不期望走到「凡事都要用罰款了事」的那個地步,因為那並非最好的解決之道。
自動自發,為自己也為他人著想的公民素質,才是大家應該追求的。看看人家台灣,他們能做到,我們難道就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