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媒體報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款,可有效檢測病毒的新型晶片,這也將成為抗擊疫情的一個重要手段。
南大的研究團隊表示,目前病毒研究一次得分析上千至上百萬個病毒,因此從中了解的是整組病毒的平均特性,且難以有效研究當中的異常病毒。
有鑒於此,南大團隊耗費約五年的時間研發以雷射為基礎的設備,能分離個別病毒和辨認異常病毒,例如有可能進化並製造下一波流行性疾病的稀有病毒。
新型數碼病毒操控晶片
據悉,該晶片稱作數碼病毒操控晶片(digital virus manipulation chip),寬度和高度只有2厘米,約等於拇指指甲的大小。

南大研發人員展示新型晶片
晶片由二氧化矽(silicon oxide)和氮化矽(silicon nitride)半導體晶體圓形片組成,含有多個介電質孔洞(dielectric-cavities)來捕捉病毒。
當雷射發射高度聚焦且能量準確的光線時,能吸引並捕捉病毒到洞內,也能更改光線照射的地方來移動病毒,成為可以操控病毒的「鑷子」。
南大團隊使用會引發感冒症狀且常見的腺病毒作為測試對象,直徑介於90到100納米,與直徑介於80和120納米的冠病病毒(SARS-CoV-2)相似。理論上,設備也能用來研究冠病病毒。
由於目前沒有能操控單個病毒的技術,因此這項研發對於診斷和藥物研製方面也會是重大的突破。

研究人員表示,現有包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在內的診斷方式,主要利用核糖核酸(RNA),無法辨認患者體內是否有活性病毒。
在身體血液中找到RNA,不代表病毒一定還存活在身體里,它可能只是碎片或死掉的病毒。這導致有些人的檢測結果有時陽性、有時陰性,反覆變化。
此次新發明的技術,能通過從病人身上抽取的樣本提煉出病毒,再進行深入分析,達到更高的準確性。
擁有如此優秀研發團隊的新加坡南大
同樣也很優秀
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是新加坡政府建立的頂尖大學,1991年在原南洋大學校址「雲南園」上建立,它的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更早的歷史可追溯到1955年由東南亞民間發動籌款運動而創辦起來的南洋大學。

南大設有工、理、商、文四大學院,下設12所學院,並擁有國立教育學院及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兩個自主機構,為超過20,000名本科生及8,700名研究生學員提供國際一流的高品質全球教育,吸引著來自區域內及世界各地的眾多精英學者。
南大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2500名優秀教職及科研人員,形成雄厚的師資力量,其豐富多元的教學及研究經驗,為南大提供了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發展前景。
南大工學院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工程學院之一,屬下六所學院實力雄厚,著重創新;
商學院(即南洋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榮登全球MBA百強排行榜,既是本地唯一,也是亞洲三所同時獲得歐洲質量發展體系及美國國際管理教育聯合會兩項國際認證的商學院之一。

此外,南大還與各地優秀學府機構建立戰略聯盟,攜手開展跨國項目。
主要合作夥伴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早稻田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帝國學院,以及瑞士聯邦高等工業學院。
本科申請條件
1.高考成績在本一線線以上100分;
2.語言要求(達到以下至少一項):
雅思(IELTS)6.0以上;
托福(TOEFL) 卷考550以上,機考215以上,或網考80分以上;
SAT1成績:閱讀600分以上,寫作600分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