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媽們現在越來越重視乳腺健康
如果乳腺出了狀況
在新加坡該怎麼就醫呢?

辣媽邀請了一位粉絲
跟我們分享她在新加坡就診的經歷
素材|一隻小蝴蝶@小紅書
編輯|伯爵紅茶
友情提醒:以下僅為粉絲個人新加坡就診經驗,記錄下來是想給姐妹們參考,具體情況大家還是要聽專業醫生的意見哦!
發現乳房腫塊
我是在2021年7月無意摸到右胸有一個腫塊,用手觸摸按壓有輕微疼痛感~自己10幾年前也有痛過,當時看了Raffles Medical的私人醫生,說是沒事。我回國的時候開了點藥吃吃,就沒有了。

這次又開始痛,很害怕很緊張。於是先去找了自己生孩子時候看的私人產科醫生。他觸診後覺得腫塊大概有2厘米左右大小,惡性的可能不大。但因為他不是乳腺專科醫生,於是給我開了轉診信,建議我去看私人乳腺專科醫生。我考慮到家就在KKH(新加坡公立且唯一的婦女兒童醫院)旁邊,將來複診方便,所以選擇去KKH。

去了公立醫院KKH,發現我這種情況需要等2到3周。如果想要拿政府津貼,需要去polyclinic看,再拿轉診信,還要等很久。既然有門診保險,我就去了KKH裡面的私人專科診所。(只要有醫生的轉診單,門診保險就可以報銷看專科醫生的費用)下圖為診所做鉬靶和B超的價格,含稅B超$166,鉬靶$206,自費的話確實是貴!

初診
初診醫生觸診後表示,初判斷來看應該不是惡性的,但還是要以儀器檢查報告為準,鑒於我當時的年齡剛過40歲,所以鉬靶和B超檢查都需要做。如果報告沒有顯示惡性,則隨訪觀察期為2年。
第一次做鉬靶和B超,第二次是6個月後做B超,第三次是一年後做鉬靶和B超,第四次是兩年後做鉬靶和B超。如果4次結果都穩定,之後就不需要再追蹤了。

B超和鉬靶檢查結果出來了,發現一個可觸摸結節(1)和另外一個始終觸摸不到的伴隨粗鈣化的纖維瘤(2)。幸好是良性的,總算放心了一點。
治療方式
第一次檢查後,我問醫生是否需要吃藥和忌口。醫生說不用吃藥,也不需要忌口,健康飲食和平時一樣就好。剛開始我小葉增生很嚴重,有很強的疼痛感。我問醫生有藥可以改善嗎?醫生的答案也是沒有。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既定方案定期檢查。

複查
6個月後我去診所進行第二次檢查。雖然報告顯示情況穩定,但當時我的乳房疼痛感明顯,有點擔心,所以詢問醫生是否可以切除結節的部分?醫生說如果情況穩定不是惡性的,即使病人要求也不能切除,因為這不是根治的方法,而且切除後也會有術後痛,所以並不建議切除。好吧,那就繼續第三次第四次的複查。第三次的檢查結果跟前兩次差不多。
BI-RADS分級
在前三份的檢查報告里,都沒有顯示BI-RADS分級。我一直以為新加坡不報告分級,猜測我自己應該是3級。但是當我拿到第四次報告的時候,我看到了分級,我的級別為2級。

我想了想,我覺得不立刻給分級是有道理的,一次就給分級難免有主觀意識。但是等到跟蹤滿兩年,基本了解了結節的變化和屬性,再給分級就會更客觀。 科普一下:BI-RADS(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即美國放射學會推薦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一旦彩超發現乳腺結節,就會根據乳腺結節的形狀,進行一次測試進行評級,也即是其危險度進行評分。BI-RADS分級法將乳腺病變分成0~6級,級別越高,代表結節惡性可能性越大。

最終診斷
終於拿到第四份報告了。

追蹤滿兩年後,醫生告訴我這兩個結節不需要再追蹤,臨床上是絕對良性的。當然這不表示以後其他的乳腺不會病變,所以50歲前還是最好一年進行一次鉬靶檢查。只要去附近可以做鉬靶的診所做就可以,不需要再來見她。
至此,我在新加坡看乳腺結節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
總結一下在新加坡看病與在中國的不同:
1、在新加坡不能直接看專科醫生,要帶著全科醫生的轉診單才能去,不然保險不能報銷。因為公立資源短缺,公立醫院的專科醫生不會馬上接待你,需要排隊好幾天至幾個月。如果急的話,就只能去私立的專科診所。不像在中國,患者只要直接去掛號,就可以用醫保卡支付大部分費用了(自費項目除外),不是專家號的話,一般當天就能看上醫生。
2、新加坡的醫生比較保守,能不吃藥就儘量不給,能不開刀就儘量不開刀。
健康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來說是相當的重要! 祝大家吃嘛嘛香,有啥別有病,都有個好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