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OR中新坡
自從中新免簽政策落地,中國遊客在新加坡的街頭常發出靈魂拷問:「這到底是出國了,還是換了個中國城市逛?」 牛車水的麻辣香鍋味、蜜雪冰城店員的一句 「加珍珠嗎」、地鐵里的中英雙語報站……
這種「熟悉感」的背後,藏著一個更值得細品的真相:新加坡與中國,早已成了彼此「離不開」 的存在。
清晨被小米掃地機器人喚醒,拿上華為手機刷TikTok,打開聯想電腦開始工作;中午和同事約米村拌飯,順手在淘寶查物流,再買杯瑞幸提神;

晚上和朋友約一頓海底撈,回家後用華為pad追著中國最新上映的電視劇《淬火年代》,用微信給家人轉帳……這不是中國某座城市的日常,而是新加坡很多人的真實生活。

當地網友甚至調侃:「再這樣下去,『新加坡』怕是要改名叫『中新坡』了。」這種調侃並非誇張——從支付寶到抖音,從比亞迪到蜜雪冰城,中國元素早已滲透進這座花園城市的毛細血管。

衣食住行
被「中國製造」包圓了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餐飲領域,海底撈、小龍坎、太二酸菜魚等中國品牌就 「承包」 了新加坡人的餐桌,甚至讓當地不少老牌餐廳倍感壓力。無論是朋友聚餐還是商務宴請,火鍋店總是一座難求,麻醬小料台前常能看到本地食客認真調配的身影。

蔬菜供應上,2022年數據顯示,新加坡30%的進口蔬菜、40%的溫帶水果來自中國,家裡冰箱的純甄酸奶、早餐桌上的豆漿,也常因熱銷而斷貨。
2024咖啡消費報告中顯示,瑞幸咖啡18個月開店36家,單店日均銷量超本土品牌30%;奶茶店更是遍布新加坡的大街小巷。

*據說孫燕姿都為霸王茶姬傾倒
新加坡南北線地鐵的45組C151B型列車是中國製造,車身印有「CRRC」標誌的列車每天運送超50萬人次通勤;比亞迪電動車成了當地「奢侈品」,烏節路商圈的充電站里,掛著「綠牌」的比亞迪常被討論。

就連Grab打車時,10輛里可能有3輛是中國產新能源汽車。有司機笑稱:「現在乘客上車第一句不是『開冷氣』,而是問『這是比亞迪嗎?聽說續航超厲害』。」
正如當地一句玩笑話:「新加坡人的衣食住行,被『中國製造』包圓了。」

從物質到社會
新加坡的「中國基因」
中國元素的滲透,遠不止於吃喝玩樂。
在住房領域,人民網2021年發布的《中國建築服務新加坡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過去28年,中國企業中建南洋在新加坡建造了42698套組屋、29039套公寓——相當於每25套新加坡住宅,就有1套是「中國建造」。

Compassvale Cape組屋、中央醫院急救中心等,早已成了城市地標的建築,都是由「中建南洋」製造的。
以及,新加坡教育部2025年最新統計則顯示,新加坡65%的國際學生來自中國,總數超6萬人,同比增長20%,校園裡剛到新加坡留學的同學們,一激動就容易用中文交流。

中國發展
藏著的「新加坡身影」
依存從來不是單向的。在中國的發展版圖上,新加坡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關鍵拼圖」。
1994年,中新合作打造的蘇州工業園啟動,如今已成為年產值超3000億元的產業標杆,被稱作「兩國合作的金字招牌」。園區內,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的投資項目與中國本土企業比鄰而建,形成「中新技術走廊」。

企業布局上,位元組跳動將TikTok全球總部設在新加坡,CEO周受資的職業軌跡,更是中新人才流動的生動縮影。
金融領域的聯結更關鍵。新加坡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離岸樞紐。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數據,2024年新加坡人民幣離岸交易規模同比增長18%,成中國與東南亞資金往來的「中轉站」。

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的統計顯示,超60%的在新中資企業選擇通過本地銀行進行跨境結算。

旅遊市場的雙向奔赴同樣亮眼: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新加坡人出境游首選目的地,與此同時,中國到新加坡旅行的家庭也逐年增加,「去新加坡遛娃」成了不少中國家庭的新選擇。
從新加坡街頭的「中國味」,到中國市場裡的「新加坡角色」,這種雙向依存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貿易往來」。它藏在蘇州工業園的生產線里,藏在TikTok總部的辦公室里,藏在留學生的課本里,更藏在兩國普通人的日常里。
正如新加坡總理黃循財今年訪華時所說:「新中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這種重要性,恰恰在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贏邏輯。
當牛車水的燈籠與濱海灣的燈光交相輝映,當蘇州工業園的機械聲與新加坡交易所的鍵盤聲遙相呼應,兩個國家正用行動證明:最好的合作,從來都是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