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請讓路,謝謝。」
這個外型逗趣可愛、有一張LED螢幕「臉孔」、一雙會眨的「大眼睛」,還會「說話」的機器人,曾在新加坡的小販中心、咖啡店和食閣里穿梭自如。
當食客把碗碟和托盤歸還到它的鐵架上,它會用中英雙語道謝;若有食客阻擋去路,它也會禮貌地提醒對方讓路。
不過,蟻粉有沒有發現,最近很少看到它了呢?
機器人太笨重 反而「幫倒忙」?
過去一周,亞洲新聞台走訪了新加坡六家曾使用機器人的小販中心、咖啡店和食閣,卻找不到機器人的蹤影。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清潔工,以及設在定點的托盤歸還站。

少了機器人,多了托盤歸還站。(聯合早報)
經營多家食閣的口福集團早在2016年就開始使用機器人收集托盤,以緩解清潔工人手短缺的問題。
不過,口福集團發言人上周受詢時透露,這些機器人是由一家清潔公司提供的,每台價值4萬多新元,但目前已不再使用。
至於停用的原因,發言人不予置評。 好吧,既然「官方」不肯說,那就直接去問機器人的「同事」——清潔工。
一些匿名受訪的清潔工直言,在人流多的用餐尖峰時段,機器人反而會「幫倒忙」。
「機器人很笨重,遇到障礙物時就會停止移動,直到有人幫它『開路』。」
「有年長食客在歸還托盤時不小心打翻食物或飲料,我們還得把機器人清洗乾淨。」

請小心輕放,如果打翻了,你自己清理。(聯合早報)
花錢維修機器人 還不如多請幾名清潔工
據清潔業者透露,這類機器人身上有超過20個感應器,在移動時可以自動感應到前方和周遭的情況,一旦出現食客或障礙物就會立刻停下。
若感應到鐵架上堆滿托盤和碗碟,機器人就會自行移動到洗碗房,直到清潔工卸下托盤後,它才按照預設路線回到用餐區。
由於很多清潔工都是年長者,有了機器人,他們就不必那麼辛苦地捧著碗碟來回洗碗房。

機器人的「腳下」有感應器,前方出現食客或障礙物時,就會立刻停下。(聯合早報)
不過,清潔公司Sparkle System Management負責人Steven Pang坦言,機器人的維修成本頗高,足以聘請多幾名清潔工。
「它們多數是五到六年前開發的第一代機器人,放在今天的工作環境,表現當然不如預期。」
在數年前停用機器人的一名食閣經理認為,人工還是比較有效率。
「如果發現碗碟或餐具弄壞了,或工作流程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清潔工可以迅速提出反饋,這是機器人辦不到的。」

清潔工發現碗碟或餐具弄壞時,可以迅速提出反饋。(海峽時報)
機器人「改頭換面」 轉戰咖啡館
Steven Pang指出,自國家環境局從2021年起強制規定食客在用餐後自行歸還托盤,收集托盤的機器人已「無用武之地」。
環境局上個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
今年4月,小販中心的托盤迴收率高達93%,遠超2021年8月的65%。
既然機器人在小販中心已派不上用場,那就換一換工作環境吧!
位於勿洛的Daily Coffee咖啡館,從去年開始使用機器人清理桌子。
不同的是,這個機器人體積較小,只有兩層架子讓食客歸還碗碟,但下面多了個垃圾桶,方便食客丟棄紙巾和食物殘渣。

在咖啡館「工作」的機器人體積較小,但下面多了個垃圾桶。(亞洲新聞台)
咖啡館老闆Lee New Mang告訴亞洲新聞台,雖然機器人無法完全取代人工,但仍有助於減輕員工負擔。
「機器人也深受小朋友喜愛,我們的小顧客又多了一個玩伴。」

想當年,裕廊西熟食中心的機器人也很受小朋友歡迎。(新明日報)
據紅螞蟻觀察,小販中心的大部分食客已習慣自行歸還托盤,但桌面上難免還是會留下食物殘渣和紙巾,有待清潔工收拾和清理,整體衛生成效仍不盡人意。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將今年定為「公共衛生年」,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藉助科技提高清潔業者的能力,從而提升公共場所的衛生水平。
小販中心的機器人若擔心「失業」,不如趕緊去學學如何清理和消毒桌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