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年78歲的特朗普被美國人民「重新聘用」,復出成為美國史上第二位非連任總統,將於明年1月再入主白宮,出任第47任美國總統。
美國是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外國直接投資者,投資金額超過4240億美元(約5645億新元),遠超日本、中國、韓國和印度的投資總和。
新加坡也將美國視為技術、創新、國防安全、外交關係和高等教育等領域的首要合作夥伴。
特朗普2.0政府會給新加坡和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帶來風險或是機遇?這回我們能否「老神在在」以「過來人」身份沉穩地見招拆招?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美國項目協調員洪友任認為,
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其他國家,將能夠更好地應對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因為「我們曾經歷過類似的情況」。
新加坡的自由貿易之路可能沒那麼順利

2018年6月10日晚上,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抵達新加坡,出席歷史性的美朝峰會「特金會」,乘坐專車前往香格里拉大酒店途經安徒生路時向在場群眾揮手致意。(聯合早報)
專家認為,特朗普2.0政府相信會繼續保持其1.0時代的基調,即「美國優先」,並在這個基礎上實行特朗普式的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去實現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特朗普可能會做的,是向盟國收取更多的「保護費」,向所有國家徵收更高的關稅,來支持美國的財政開支。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首日便簽署行政命令,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導致這個包括新加坡在內的12個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協定胎死腹中。
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美國項目副研究員曾憲安接受938電台採訪時指出,當時美國的這項宣布「震驚」了該地區的所有經濟體。
曾憲安指出,在最初的不確定性之後,協議的簽署國繼續在一個不斷演變的協定下進行,此後,該區域又出現了其他幾項貿易條約。
「新加坡必須與其他志同道合、致力於維護多邊貿易秩序的國家合作……本區域還有很多國家都在這方面作出努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則認為,過去十年全球的貿易變得更加保護主義,而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可能會加速這一趨勢。
「雖然仍然抱有對貿易開放的希望,而這正是新加坡賴以發展的基礎,但我們必須為一個可能比以往更不友好的環境做好準備。」
不過,分析人士表示,隨著現任美國總統拜登準備將權力交接給特朗普,這次的干擾可能會減少。
曾憲安指出,拜登延續了許多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特別是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
「所以,我預計特朗普2.0政府也將有很大的連續性。」
所謂的『新加坡漂白』會是個問題
新加坡資深外交官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在《聯合早報》星期四(11月7日)的「熱點評論」直播節目中提到,日後特朗普政府應該會很關注企業的來源地,並指中國企業到新加坡註冊成為新加坡公司,會引起美國的注意。美國不會真的把它們視為「新加坡公司」。
「對新加坡來說,問題在於所謂的『新加坡漂白』,這指的是中國公司來這裡註冊,變成新加坡公司。我認為另一個特朗普政府不會接受這種情況。」
「我不認為這意味著我們不接受任何中國公司在新加坡註冊,只是必須更加小心留意他們所出口和實際進口的東西。」
特朗普此前曾放話,當選後將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統一徵收60%的關稅,另外還聲言要向所有國家徵收10%至20%的關稅。換言之,所有國家,包括新加坡都不能倖免。
新加坡對美國的貿易雖是入超(即進口大於出口),但出口額在2022年時也達到450億美元之巨。
從2023年數據看,新加坡對美的出口額占總出口比率在東協屬於最低水平,主要出口產品包括機械、電氣設備和光學儀器。
華僑銀行東協經濟師文卡特斯瓦蘭(Lavanya Venkateswaran)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完全沒有加征關稅的情況下,預計新加坡明年經濟增長2.7%。如果僅對中國加征60%的關稅,那麼增長會降低至2.3%。如果同時對其他貿易夥伴加征10%至20%的關稅,新加坡明年增長預計將介於1%至2%。
但兩國之間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果美國對新加坡征關稅,很可能要修改這一協定。這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新加坡的國防經費可能會更高?

李顯龍總理(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文件更新了新美兩國1990年防務合作諒解備忘錄,允許美國延長使用我國軍事設施15年。(海峽時報)
曾憲安指出,
特朗普是一位「非常交易型的領導者」 。這意味著與美國的合作可能會變得更加昂貴,這不僅限於貿易,還包括在國防等其他領域的合作。
「我預計(新加坡的)關係,尤其是防衛安全關係,將在特朗普的領導下得到維持。」
「但我擔心他可能會要求我們為繼續合作付出代價——他可能會要求我們付出更多費用。」
在特朗普政府1.0的時代,他一再抨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歐盟成員國的國防開支過低,堅稱盟國須分擔安全費用,並要求韓國、日本、台灣等地以及NATO等成員國在國防費用上做出更多貢獻。
特朗還曾放話威脅各成員國若不增加軍費開支,就會鼓勵俄羅斯對成員國「為所欲為」。
新加坡人領導人須常與特朗普會面

2018年6月11日,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到訪新加坡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在總統府舉行雙邊會談。(聯合早報)
曾憲安說,根據他對特朗普在2017年至2021年首次總統任期的觀察,特朗普更傾向於採用私人交情來處理外交政策。
「回顧……我們與他的互動,新加坡領導人需要以非常個人化的方式來建立與特朗普的關係。 」
「他們需要更頻密地面對面會談。不是隨便派個領導人而是派出政府首腦級別……必須親自出訪,因為其他人的身份可能被認為不夠重要。」
由於特朗普傾向於即興發揮,曾憲安說:「我們必須能夠從一堆的噪音中辨別出真正的信號,並更多地關注特朗普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他說了什麼。」
許通美認為特朗普對新加坡抱有非常友好的態度

2018年6月11日,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到訪新加坡的時任第45屆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在總統府舉行雙邊會談。(聯合早報)
新加坡巡迴大使許通美,曾於1984年至1990年擔任新加坡駐美國大使。
他在11月7日在《聯合早報》的言論版上撰寫了一篇標題為《許通美:第二屆特朗普政府對新加坡和東協的影響》的文章,談到特朗普對新加坡抱有非常友好的態度,原因有三。
1、他對美國與新加坡享有貿易順差感到非常滿意。他對與美國享有貿易逆差的國家持懷疑態度。
2、2019年,特朗普和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兩國於1990年簽署的防務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有效期,延長至2035年。根據諒解備忘錄,新加坡政府允許美國海軍和空軍使用我國軍事設施,為過境人員、軍機和軍艦提供後勤支援。特朗普肯定新加坡作為主要安全合作夥伴所扮演的角色。
3、2018年,當特朗普尋找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舉行峰會的場所時,他選擇了新加坡,原因是我國安全、高效、可靠。

刊登在11月7日《聯合早報》的言論版。
不過分析人士說了那麼多,也都一再提到「不確定性」這個詞彙,畢竟特朗普是出了名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世界上或許還沒有人能夠猜得准他那套捉摸不定的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