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一整個民族,為的是什麼?

2023年12月24日   •   4446次閱讀

拼了一整個民族,為的是什麼?

公元493年,拓拔宏親率群從百官、步騎百餘萬,以伐齊為名,從帝都平城向南進發。到了洛陽時,拓拔宏不走了,把這裡定為新的國都。

遷都洛陽之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拓拔宏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史稱「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

鮮卑人。圖源:網絡

北魏孝文帝漢化

古詩有云:「悲平城,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 平城,就在今天大同境內,地屬塞外,氣候土壤不適合農業,在經濟上,無法支撐都城人口的增長。在政治和軍事上,平城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孝文帝要一統天下,只能把都城南遷。

同時,孝文帝要學習漢人的優秀文化與先進技術,要推行漢化,但受到盤踞平城的保守勢力的強力反對,他只好連根拔起,遷都洛陽,才能推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畫像。圖源:網絡

孝文帝改革的力度和廣度很大。例如:重視教育,尊孔,「行幸魯城,親祠孔子廟」;依漢律制定禮樂刑罰;令文武百官穿漢服;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他自己就娶了漢人士族女子;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連自己也改姓名為元宏。

在語言上,孝文帝規定不再說鮮卑語,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魏書》記載:「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30歲以下的官員如果仍堅持使用鮮卑語,則要降級處罰甚至罷免。

新加坡晉商商會組團訪問山西。圖源:新加坡晉商商會

再也分不清了

這次,跟隨新加坡晉商商會的團組,首次來到山西。望著大同的平城遺址,遙想元宏往事,我品嘗著塞北的羊肉,回想起前一晚在關內平遙吃的麵食,實在是各有千秋,回味無窮。

然而,更加令人回味的,是當地朋友的一句話。

他說,在南方許多地方,一些人到現在還自詡漢人的民族身份,仍津津樂道於「胡虜肉、匈奴血」;但在塞北,甚至在關內,就不怎麼談所謂的「胡漢」之分了——「因為這裡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有各種少數民族的血統,再也分不清了。」

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圖源:忻州市人民政府

確實很難分得清。畢竟,「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就雄踞在此,肩負拱衛中原的重任。多年來,雁門關戰事達上千次,鮮卑、突厥、匈奴、契丹,當然還有漢人,你爭我奪,你來我往,此地每一次的政權易手,都伴隨著各種民族和文化的又一次融合。

時過境遷。900年前的金國、400年前的滿清,如今早已成了滿族人,若不看身份證,與漢人幾乎別無二致,更談何年代更為久遠的鮮卑、突厥、匈奴、契丹?那首歌唱得好: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昔日烽火連天的燕雲十六州、紅衣大炮轟轟作響的白山黑水,早已納入一統。如果還有人對著少數民族高唱「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那才是真正的胡言胡語。

離平城不遠處,有雲崗石窟,依山開鑿,主要洞窟達51個,共有大小佛像5萬1000多尊。最大石窟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米,即為孝文帝時期所開鑿。

雲岡石窟的大佛,淡然微笑,慣看南雁北歸,北人南渡。圖源:許振義

佛教源自古印度,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人數很多,今天山西許多地方的古寺就有不少是建於南北朝的。

雲岡石窟的初期佛像,臉形較為豐腴、肉髻較高、眼廓較深、鼻子較高,明顯反映了外來的風格。到了孝文帝時期,大多數佛及菩薩的服飾就近似於南朝士大夫的穿著,且臉形、五官也較為世俗化、漢人化。雲崗佛像造型的變化,還有五台山上的青廟黃廟交映,娓娓訴說著印度、鮮卑這兩個外來文明與漢人本土文明的三方融合。

深秋的五台山,青黃相間的不止是寺廟。圖源:許振義

走西口 闖關東 下南洋

離雲岡石窟數十公里外,有一處地方,名叫殺虎口,乃明代長城的關口。明朝曾多次從這裡出關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1925年,馮玉祥軍隊進駐殺胡口,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正式改名為「殺虎關」。

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和蒙古通關互市之後,原本的軍防關口變成貿易通商口岸。其中兩處最為重要,一個就是殺虎口,稱為西口,另一個則是河北的張家口,稱為東口。

千百年來,古烽火台瞭望著刀光劍影,馬嘶箭鳴,至今依然淡定。圖源:許振義

康熙年間,社會漸趨穩定,人口出現爆髮式增長,關內土地不夠分配。朝廷於是開放部分蒙古地區,晉西、晉北和陝北漢人開始大規模遷徙到長城以外的內蒙古草原墾荒、經商,史稱「走西口」。「走西口」並不專指殺虎口,東口以西,晉北、陝北與內蒙交界的長城沿線各關口皆稱為「西口」。

後來,從光緒到民國時期,內憂外患,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人口快速增長造成大批失地農民的出現,連年災荒,形成了第二次「走西口」。

太行山以西,晉人、陝人在「走西口」;太行山以東的山東,人們也開始越過山海關,到關東謀生,史稱「闖關東」;東南沿海的福建人、廣東人、海南人、浙江人等,則紛紛出洋討生活,到了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等地,更遠的還去到了歐洲、美洲、大洋洲。

下南洋的華人,許多都帶著「番客箱」,重要的個人物品和證件就鎖在箱子裡。圖源:楊素美

他們當中,有些人衣錦還鄉,有些人客死異鄉,而更多的人則落地生根,到今天已根深葉茂,與當地融為一體,「再也分不清了」。

我此行認識了個朋友,在山西出生,在四川長大。我問她,你是哪裡人?她說,分不清了,按身份證是山西人,但在文化認同上更多是四川人。我笑說,你算是第一代移民,尚且「分不清」,我這種屬於第三代的,就更不可能分得清了。如果非得問出個子丑寅卯,我大概只能說,我是新加坡人,華族,祖籍福建金門。

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漢文化的優勢

無論「走西口」或「闖關東」,使得關內漢族移居到口外,關外人口逐漸轉為漢人為主,農耕文化與當地的遊牧文化相融合;「下南洋」則使得東南一隅的漢族移居海外,促成中國與東南亞的近海文化的相互融合。這些文化的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也豐富了當地文化。

當然,在融合與創新的同時,一些傳統的東西也靜悄悄的流失。服飾的變化大概最顯而易見的,現如今,很多國家和社會早已改穿西裝、洋裝。另一些國家如蒙古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在相當大程度上保留了民族服裝,尤其在節慶。有些國家連儀仗隊都保留了傳統服飾甚至軍械,例如韓國和蒙古國。

蒙古國儀仗隊。圖源:李顯龍臉書

但是,在華人居多的社會,包括新加坡,已經很少見到華人傳統服飾了,就算有,往往也只是在特定節日或婚禮上見到穿旗袍和長衫馬褂,很少有使用漢服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飲食由於受到食材的約束,變化沒那麼大,但也隨著文化融合及科技發達而發生改變。千百年來,從世界各地引進中華文化的食材,「姓胡」的有胡蘿蔔、胡桃、胡椒等;「姓番」的有番茄、番薯、番石榴等;「姓洋」則的有洋芋、洋白菜等。如果沒有對外交流和融合,如今的中華飲食文化大概沒這麼璀璨。

有些飲食文化不受地域制約,例如汾酒,山西人固然喜愛,在新加坡也有好銷路

再來一個就是語言。語言是最與時俱進的,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語非常多,如果把這些詞語全不用,我們恐怕很難開口說話了。例如:商業、雜誌、藝術、幹部、電話、啤酒、熱狗、咖啡,都是外來藉詞。

當然,漢語當中許多詞彙也借到其他語言去了。例如英語當中的tea(茶)、char siew(叉燒)、ketchap(茄汁/番茄醬)、dim sum(點心)、guanxi(關係)、kowtow(叩頭)等等;馬來語則有kucai(韭菜)、teh(茶)、kopitiam(咖啡店)、teko(茶壺)、tauke(老闆)等等。

圖源:NTUC Enterprise

經常有人說,由於漢文化的優勢,所以鮮卑人南遷、滿人入關之後,反而把自己同化了。在我看來,漢文化相對於游牧民族文化的先進性,當然是個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恐怕還在於漢人龐大的人口數量,鮮卑人、滿人如泥牛入海,終究把自己同化了。同樣,今日移民到海外的中國人,在華人作為少數民族的社會裡,只能自己或主動或被動讓當地文化同化,所謂「漢文化的優勢」在此似乎不復存在。為何?因為人數不占優勢。

孫俠博士,攝於喬家大院

232條人命,換回一條血脈

這次到山西,不啻一次文化古旅。在平遙時,謁喬家大院,賞《又見平遙》。這沉浸式情景劇講述了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同治十三年,平遙古城匯字號的分號王掌柜全家十三口,在沙俄沒了,七歲獨苗兒子被綁為肉票。東家趙易碩為了「要讓兄弟有後」,將全部家產抵當,換銀30萬兩,準備帶著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去沙俄救人。

平遙古城內換了古裝的遊客。圖源:韓勝寶

鏢隊出征的前一年,趙易碩擔心前路兇險,為了給趙氏留下子嗣,全城選妻。平遙鄉親們明知嫁入趙家的女子有可能守寡終身,卻依然送去閨女、妹妹。在品足、映手、相面、擺腰、扭臀等一番選秀之後,趙易碩選了年僅16歲的劉氏嫡長女為妻,當天洞房、當天留種,十個月後便得一子,取名趙書亞。可是生兒子的當天,劉氏難產死了。臨死時她說,「生都生了,我死就死了吧」。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379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6498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