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趙易碩了無牽掛,準備帶著眾鏢師啟程。出征那天,按規矩,鏢師們洗一次大澡。給鏢師擦身的女人們,是全城選出來的,最福相、最喜氣的女人。旁白是這麼說的:「讓這樣的女人沾了身,即使死在路上,也在離家前有了最後的安慰」。

給鏢師擦身的女人們,是全城選出來的,最福相、最喜氣的女人。圖源:孫俠博士
七年過後,趙易碩連同所有鏢師全軍覆沒,只有王家小爺一人,帶著232名魂魄回到平遙。趙易碩的魂魄回到趙家,管家對他說,你不該去沙俄,雖然保全了王家的血脈,但自己卻命喪沙俄,從此家族衰落。趙易碩答說他不後悔,自己必得保王家獨苗回來,讓王家不斷了血脈,「232條命,換的不是一命,換的是條血脈,值了!」
拼了一整個民族,為的是什麼?
我們把目光從平遙古城北移,越過雁門關,重新投向平城。一千五百三十年前,拓跋宏從這裡遷都洛陽,全面漢化,移居中原之後的鮮卑人紛紛融入漢族,如今散於中國全國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有一部分演變為今天的錫伯族。
趙易碩拼了232條人命,是為了保王家血脈;那麼,拓跋宏這麼大的手筆,拼了一整個民族,是為的是什麼?

232名鏢師臨行時洗了個大澡;到了沙俄之後,無一生還。圖源:孫俠博士
我想,拓跋宏為的,並不是鮮卑族的血脈、傳統和文化。
鮮卑人的血脈,自拓跋宏改姓「元」起,已與漢人相連;鮮卑人的傳統和文化,自遷都洛陽起,也已漢化。
元宏為的,大概是鮮卑族後人可以擺脫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擺脫自然環境不佳的塞外,來到關內,過上更富足、更安定、更幸福的生活。
在本質上,這跟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的追求有何不同?或許唯一的不同,是前者是漢人老百姓,而拓跋宏是鮮卑族皇帝。
人,總是為了生活而奔波。
移民,就是一種最大的奔波。
本文原題《文化古旅》,載於《怡和世紀》第51期
可前往草根書室、友聯書局、友誼書齋、新華文化、紀伊國屋書店購買,馬來西亞讀者可到吉隆坡學林書店垂詢



(作者:阿果)
新加坡眼丨來源
阿果,網絡資料整理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