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死囚只能等著上絞刑台。(網際網路)
作者 劉智澎
死刑,一個使新加坡在國際社會上飽受詬病的議題,近日再次引起關注。
新加坡內政部(9月19日)公布了一項有關新加坡人是否支持死刑的調查結果:
77.4%的受訪新加坡人非常同意或同意以死刑來懲處嚴重罪案,高於2021年調查的73.7%。
這裡的「嚴重罪案」指的是販運大量毒品、使用槍械傷人和蓄意謀殺。
共有2000名15歲以上的新加坡人參與調查。其中支持死刑的受訪者認為,這些罪案對社會構成嚴重威脅,只有死刑才是最公正且恰當的懲罰,有助於維護新加坡和人民的安全。
當中,超過八成認為死刑比終身監禁更具威懾力。

在牢里蹲一輩子,真的比死刑好嗎?(海峽時報)
不認同或持中立態度的少數新加坡人卻覺得,與其判處死刑,不如給罪犯多一次機會接受改造。
也有反對死刑者相信生命是神聖的,執法者應把環境因素考慮在內,例如罪犯可能是遭人誘使或面對財務困難,才選擇鋌而走險。
有了死刑 毒梟都不敢來新加坡
在新加坡,有32項罪行可能面對死刑。
其中四項屬強制死刑,即一旦罪成,必須被判死刑:
販毒、謀殺、涉及恐怖活動,以及擁有非法槍械、彈藥或爆炸物。
新加坡監獄署的數據顯示,2022年有11名死囚被送上絞刑台,罪行都跟販毒有關。
根據新加坡法律,非法販運超過500克大麻、250克冰毒或15克海洛因,將面對死刑。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重申,以死刑懲處販毒者,將對潛在罪犯發揮阻嚇作用,並拯救數以萬計的性命。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解釋以死刑懲處販毒者的用意。(海峽時報)
尚穆根舉例說明,自死刑實施以來,被捕的嗜毒者已從1990年代的每年6000人,減半至目前的每年3000人。惡名昭彰的大毒梟也不敢涉足新加坡,只敢在鄰國操作。
「只有在我們認為阻嚇作用已不存在,或情況出現轉變、必須採取不同方針才能發揮阻嚇作用時,我們才會做出調整。」
儘管如此,近年來仍有一些新加坡和海外社運分子,試圖把反對死刑當作「人權議程」向新加坡政府施壓,或質疑新加坡的司法程序和判決。
甚至有國大學生在畢業典禮上公然抗議,舉起寫著「廢除死刑」的紙張,而接到警方的書面勸告。

社運分子曾到芳林公園的「演說者角落」抗議死刑。(路透社)
罪犯符合某些條件 可獲「免死金牌」
國際特赦組織的統計顯示,全球超過七成的國家和地區已全面廢除死刑。
另有28國尚未廢除,但已至少十年未執行死刑。
只有55個國家仍保留死刑,包括新加坡,以及人口最多的中國、印度和美國。
事實上,新加坡自2013年起,已有條件廢除強制死刑,讓法官在審理謀殺案(無意致死)或販毒案(運毒跑腿)時有更大的酌情權,可按情況改判終身監禁和鞭刑。
若能證明智力低下,罪犯也可逃過死刑改判終身監禁,但這必須由相關專家鑑定。

在一些情況下,是否改判終身監禁,由法官說了算。(聯合早報)
從原本的強制死刑,逐步放寬至酌情死刑,對以嚴刑峻法聞名的新加坡來說,已算是跨出一大步。
不過,仍有一些已定罪的死囚,在上絞刑台前的最後一刻做出「垂死掙扎」,以各種理由重複提出上訴,延緩死刑的執行,背後相信是有社運和人權組織等外力的介入。
紅螞蟻只想對這些人說: 你可以基於人道主義或個人信仰而反對死刑,但請不要干預一個國家的司法。
法律和政策的制定畢竟需要更全面的考量,受害者的權益和人民的安全都不可忽略。
若在執法和量刑上手軟輕縱,恐怕只會導致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到時候受害的就是成千上萬的民眾了。
既然現行的法律行之有效,就不宜隨便更動,也不可輕易動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