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其他國家放寬了封鎖措施後引發第二波Covid-19感染浪潮,專家們對人們的外出方式以及自上周五以來的行為表示擔憂,這些行為仿佛大流行已經結束的樣子。專家警告說,如果斷路器後重開的第二階段的第一個周末在未來繼續如此聚集,則可能必須重新施加限制。

圖片來源網絡
《海峽時報》專家們認為,現在人們混在一起絕對是不安全的。
國立大學醫院感染控制負責人Dale Fisher教授注意到有些地方解封后很擁擠。他表示「新集群將很快出現,我注意到它們之間沒有間隔。放開各行各業恢復是自然的,但不必這樣聚集擁擠。」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逸英教授對報道中的擁擠表示「深切關注」。「雖然人們希望在生活中恢復某種程度的正常化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實是,當人們混雜在一起時,被感染的風險要高得多。」 他補充說,如果這種擁擠狀況在本周繼續發生並且感染數量增加,則可能必須重新施加限制。

圖片來源網絡
其他放鬆封鎖的國家/地區也出現了新的集群,例如在北京的市場和韓國的夜總會,並且不得不迅速採取嚴格的措施來防止Covid-19的死灰復燃。該學校的傳染病專家和流行病學家許立陽副教授說,擁擠「有可能導致一到兩周內社區病例的增加」。
許多人認為新加坡的疫情主要發生在外籍工人的宿舍中,社區中的人數很少,因此對自己的危險很小,尤其是當他們外出時繼續戴口罩時。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專家們還強調,戴口罩並不意味著人們不會受到冠狀病毒的感染。私人執業的傳染病醫生Asok Kurup博士說:「我不認為單獨戴口罩是靈丹妙藥。它可能會給人以錯誤的安全感」 口罩可以減少被感染者傳播的病毒量,但不會阻止病毒被吸入,因為該病毒足夠小,可以穿過大多數人戴的多孔口罩,例如織物口罩。
費舍爾教授說,口罩確實有助於減少傳播,但預防大群感染的最好方法是避免人群。他說,儘管解除了限制,「最好呆在家裡,但是如果您需要外出,那麼通風良好且不擁擠的地方最好」。

圖片來源網絡
Teo教授完全同意。他說:「除非必要,否則戴面罩不足以代替安全的距離和待在家裡。「重要的是要記住,外出是我們不應該濫用的特權,戴口罩是我們必須採取的最後手段。如果可能的話,首要手段仍然是呆在家裡或注意安全的距離。」
這是因為當局正在通過監視測試來識別感染者,這表明社區中有些人已經並且仍在傳播該疾病,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病來尋求醫療服務。它們形成了病毒的隱藏存儲庫,隨著人們彼此之間更自由地流動,它們會爆發。

圖片來源網絡
今天的社區情況反映了2月這裡發生的情況-在宿舍疫情爆發之前-少數確診導致更多的確診,歸結於人們聚集在一起,例如晚餐中出現的大型Safra Jurong集群。
Teo教授之前曾警告說,儘管當局說人們可以五人一組見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並開始結識不同的人群」,因為這樣的舉動顯然會增加人的被感染風險。

庫魯普博士的建議是此時應「少一些社交」,而不是「連續幾天與不同的團體進行多次就餐」。也鼓勵公司儘可能讓員工在家中工作,以減少員工之間的互動,並保持公共運輸出行的暢通。

圖片來源網絡
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副院長亞歷克斯·庫克(Alex Cook)副教授說:「人們可能會認為,只要衛生系統可以負載就可以。這是一種危險的思路。」 在美國和印度等國家/地區,寬鬆的措施每天導致成千上萬的新病例發生,僅在星期日,美國就有超過26,000例在美國和印度15,000例,同一天在美國有267例死亡和426例在印度死亡。
所有專家都相信,新加坡當局將不允許任何死灰復燃的案例使醫療體系不堪重負,這將導致更多的死亡。將數字保持在較低水平,以便所有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護理,這可能會為那些需要重症監護的嚴重疾病的患者帶來生與死的差異。

圖片來源網絡
庫克教授說:「如果醫療保健系統無法應付需要重症監護的人數,那麼死亡人數可能會急劇上升。」他補充說,這種風險將擴大到受感染者的家人和朋友。到目前為止,在受感染的42,000多人中,有26人死於Covid-19。「迄今為止,死亡人數很少,並不意味著這是一種小疾病;這只是意味著我們很幸運,年輕人如此多,情況尚可。」

圖片來源網絡
人口中超過一百萬或更多的老年人或患有心臟病或癌症等基本疾病的人患嚴重疾病的風險更高。即使是從Covid-19身上康復的人,也可能面臨對其健康的長期影響,例如器官受損或血液凝塊。
庫魯普博士說,無關聯的社區病例或新的社區集群的增加都將說明問題,在醫療體系受到挑戰之前,必須再次採取適當措施。費舍爾教授說:「我們可以容忍小型集群,特別是如果它們相互關聯。「如果醫療保健系統受到威脅,我確信社會限制將再次得到迅速實施。新加坡確切地知道如何防止不堪重負,我看不到這種情況發生。」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人們在接下來的幾天和幾周內的行為方式將決定重新開放第二階段所允許的更大的行動自由度是否會繼續下去,還是為了防止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激增而受到限制。所有人必須還要更加團結合作,因為我們還遠未回到疫情之前的狀態。「現在不是,也不應該像以前那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