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特藝術之旅
自然只給了我們生命,藝術卻使我們成了人。——席勒
01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乃至東南亞地區最新、最大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它由新加坡歷史上曾經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兩座標誌性建築物 — 政府大廈和前高等法院改建而成。這兩座歷史古蹟如今已賦予時代新使命,成為向公眾開放的現代化美術殿堂。新加坡有關部門仍採取嚴密的保護措施,確保這兩座國家古蹟獲得細心妥善的維護。




國家美術館展出 8000 余件國家藏品,藏品之豐富完整,堪稱 19 世紀至今全球規模最大,也最具歷史價值的新加坡及東南亞現代美術珍藏。國家美術館展品當中,就有多位讓新加坡引以為傲的本地藝術家巨作,包括陳荔英、陳宗瑞、劉抗等。
同時展出的還有來自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頂級藝術家的精美代表作品。來自東南亞的著名作品包括拉登·沙勒 (Raden Saleh)(印度尼西亞)、拉迪夫·莫西丁 (Latiff Mohidin)(馬來西亞)等藝術家的作品;國際知名作品包括出自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 和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 等藝術家之手。
02 華中語特
語特,也就是語言特選項目是為了栽培精通雙語的人才開辦的。教育部仍給予這項課程高度重視,包括頒發獎學金、承辦海外浸濡、邀請海外知名作家擔任學生寫作營的嘉賓、提供學校資源設立特別教室和活動室。語特學生也將積極參與項目相關活動、講座以及本校課程,如學生營、亞洲青年論壇、觀摩戲劇等活動。華中是最早提供語特項目的院校之一。
記得上個月的某堂課,老師說,「不如我們考完試給大家安排一次跟藝術有關的學習之旅好不好?」刷刷流動的筆停下了,同學們抬起頭,眼睛亮得像看見了莫奈的《日出印象》。
藝術之光果然是能驅散所有陰霾的,特別是對於升級考在即的語特學生們來說。

03 吳冠中先生

我們觀看的第一個展是吳冠中先生的畫展。吳冠中先生出生於中國江蘇,被公認為現代中國畫的奠基人。吳冠中先生的作品通常以國畫的寫意形式,結合西方的抽象主義和油畫色彩,開拓了獨特新裁的中式美學。中國水墨畫在大家眼裡經常是濃墨淡墨染畫卷,但在他的畫作里,那黑白層次中卻生出一些翠綠和櫻紅來,瞧著十分清新可人,直讓大家感嘆畫家的別有匠心。



此行中不是所有同學都對繪畫有很高的造詣或了解,但奇怪的是,大家都能從他的水墨畫中看出江南的杏花微雨,也能望見西北的胡馬依風。他用他的畫在守望祖國山水、故鄉、家園,這些真情實感都被作品清清楚楚地傳達出來了。而藝術的真正使命恰恰是使感情成為可見的東西。

04 蔡明志先生
同樣的,我們觀看的另一位本地畫家作品展也踐行了藝術的真諦。蔡明志先生(Chua Mia Tee)是一位出生在中國的新加坡藝術家,以捕捉1950年代和60年代新加坡和馬來亞的社會和政治狀況的社會寫實油畫著稱。新加坡的紙幣上的第一任總統尤索夫·伊沙克肖像就是他畫的哦!
我看著蔡明志先生的畫,不由地懷疑他的眼睛是不是安了攝像頭,而握著畫筆的手成了印表機。接下來的幾張圖應該能很好地體現這一點。


蔡明志說:「一個真正能負起偉大而艱巨底藝術使命的畫家,毫無疑問,他必須是一個準確和深入刻畫社會人物精神面貌的能手。」
我相信藝術家並不是一個人創造作品,他眼中必有萬千世界,心中必有夥伴,他記錄著一輩人的痛苦、熱愛和夢想,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盛衰榮辱。





05. 拾寶
當然,美術館的藏品遠不止這些,不少同學們在觀展結束後選擇留下觀賞其他作品,細細拾起那一顆顆藝術明珠。
對我來說,最有趣的作品往往是那些充滿了作者聲音的,小心謹慎地卻又大張旗鼓地,傳達作者對於敏感話題或是政治局勢的看法。特別是在專制政權下的藝術家們,往往會用獨特的方式來發聲(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



那麼其他語特同學是怎麼說的呢?鍾馨儀同學說「從各個展覽的水墨畫、油畫,乃至雕塑、建築設計都令我大開眼界,讓我探索過去與未來,也讓我發現藝術之美無處不在。」
張恩婕同學覺得這次體驗頗為放鬆,「我去了一趟畫中的世界,和藝術家們坐下來喝了杯茶,和不同時代背景的藝術品們來了一場學習之旅。藝術是治癒一切傷痛的良藥,在美術館裡走走,身上的枷鎖會在不知不覺中消散。」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一位語特同學通過這次學習之旅都對藝術有了自己的獨特感悟。確實,無論是源於生活的體悟還是來自詩畫的印象,藝術都能攪動萬物心池,以獨有的方式泛起回應的層漣。語特學子將常以思想者的姿態,靜佇在藝術品前,感受人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