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讀者詢問,新加坡對「無症狀」的定義是什麼。


新加坡對「無症狀」的定義,就是無症狀;檢測陽性,但自己毫無感覺,什麼症狀都沒有。
例如這位讀者李曉民女士,就是典型的「無症狀」。

她先生與她同時確診,他出現發熱、畏寒、打噴嚏、味覺遲鈍、疲憊乏力、咳嗽,甚至整夜咳嗽,各種症狀。而李女士自己,從檢測陽性到轉陰,一直就是無症狀。
在新加坡,李女士就歸類為無症狀,她先生就屬於有症狀,無須看肺部影像。同時,他們二人既然檢測陽性,那麼,不論有無症狀,都屬於「確診」。

(圖源:Raffles Health)
李女士的先生,屬於輕症。輕症一般就居家康復。但是,如果本身屬於高風險的,例如年齡特別大的、有長期嚴重基礎病的、有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即便只是出現咳嗽、流鼻涕、發熱等輕微症狀,也需住院或者到社區康復中心。
另,有些輕症或無症狀病患,如果居住條件不合適居家康復的,例如家裡有高風險人員的,或是臥室沒有獨立衛生間的,則不能居家康復,需要到社區康復中心去。
重症的定義是需要住進ICU病房,接受全天候監護;有些是已經病危,需要插管;有些雖不是病危,但由於本身屬於高風險,為防病情惡化,需要在ICU接受面罩輸氧和監護,因此,也歸類為重症。
新加坡眼評論
不同國家/地區,對「確診」、「輕重症」、「冠病死亡」,甚至「完成疫苗接種」都有不同的定義。
另一個好例子是流感病死率。我們前兩天的文章提到,新加坡流感病死率是0.1%,有些讀者表示質疑,說「季節性流感病死率為0.01%」。對此,我們必須說明,「季節性流感病死率為0.1%」信息來源出自新加坡官方。在2020年2月8日的電視講話直播中,總理李顯龍就提到「流感病死率為0.1%」。

另,今年4月22日,中國國家衛健委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梁萬年也提到,「從病死率來看,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為0.1%」。他指出,奧密克戎在全球的平均病死率為0.75%左右,約為流感的7到8倍。

「新加坡眼」寫的是新加坡疫情,根據的是新加坡官方定義和數據。由於不同國家/地區對各種情況有不同的定義,如果直接拿來互相比較,容易產生誤解和分歧,因此,「新加坡眼」主張,不同國家/地區的數據不宜作直接比較。
新加坡如何定義「新冠死亡」?
在新加坡,無論是否死於新冠併發症(die of Covid,例如新冠導致的肺炎),或是死於自身早已有之的長期基礎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癌症、腎臟病等),只要是檢測新冠陽性的,一律歸類為「新冠死亡病例」。
例如,某位年長者有長期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病史,因心臟病爆發住院。住院幾天之後,搶救無效死亡,死因是心臟病。
但是,由於新冠檢測陽性,考慮到雖不是直接死於新冠,但新冠很可能造成病情加劇,因此,仍將之納入新冠死亡數據。
再例如,今年6月27日,新加坡出現首起兒童新冠死亡病例。一歲半男童扎希6月21日發高燒,癲癇反覆發作,逐漸失去意識,送到醫院求醫。隔天,他病情惡化,送進兒童加護病房,確診為重度腦膜腦炎。
病毒化驗結果,確認扎希同時感染三種病毒——新冠病毒、鼻病毒/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在ICU留醫五天之後,扎希於6月27日不治病逝。雖然醫生未能確定重度腦膜炎是否由新冠或其他病毒引發,但是,由於他檢測新冠陽性,攜帶新冠病毒死亡(die with Covid),因此,仍將之納入新冠死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