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美不再是女人的專屬天性。
冠病疫情暴發以後,越來越多男性去整容(大家更愛稱它為醫療美容療程),而且不怕被人知道,還大方地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整容究竟跟疫情有什麼關係呢?
行內人士分析說,
第一,遠程辦公推動了男性做醫美療程的趨勢,主要因為需要經常開遠程視頻會議,更常看到自己在鏡頭前的樣子,對自己的外貌也越來越在意。
第二,居家辦公意味著,「動刀」不需再請假,也不用「帶傷」上班,可以在家邊康復邊工作。(紅螞蟻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疫情期間去進行雷射矯正視力手術LASIK)。
第三,疫情期間無法出門,提高了社交媒體的使用率。醫美行業因而也「轉戰」到社媒上集中宣傳,讓更多人有機會窺探這個行業,提高了大家對整容手術的認識和了解。
得益於疫情,市場調查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的數據顯示,醫療美容行業目前的市場規模約為140億美元(198億新元)。
行內人士也發現,選擇做醫美的男性通常是:身材好和擅長使用社媒的。
本地知名整形醫生吳志良(62歲)告訴《海峽時報》,他的顧客中,目前有一半是男性。
「對醫美療程,男性的要求往往與女性不同。女性比較傾向於修整自己的五官,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看。但男人不是為了變得更美,而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更健康。」
紅螞蟻身邊的男性化妝師和全職主持人也都有做醫美的習慣。
另一家本地醫美診所Nexus Aesthetics的醫療總監Samantha Tay也告訴《海峽時報》,目前她的顧客有35%是男性,每個月都有20至40個男顧客上門。
「最初,男性只是做面部美容和雷射等療程。但現在越來越多男性選擇打肉毒桿菌素(Botox)和修復皮膚的逆齡「嬰兒針」(Rejuran )等注射療法。」
醫美診所Clifford Clinic的醫生Gerard Ee也在五年前,開始留意到本地男性對醫美手術態度的轉變。如今,他的客戶中有30%是男性。在2017年,只有20%的客戶是男性。

John Lee每個月都會定期去做醫美療程。(海峽時報)社媒推波助瀾
更多男性去做醫美的原因,除了疫情的助攻外,還有大家對整容在態度上的改變,不再是覺得虛榮是可恥的、整容是不可說的秘密。
有別於以往的藝人前輩堅決否認動過刀,如今的男性整容者,包括新傳媒藝人陳泰銘、網紅李極雄(Royce Lee)以及模特兒Andee Chua,都願意公開告訴大家,他們最近做了整容手術。
而公告天下做得最淋漓盡致的,非知名美國時尚設計師Marc Jacobs莫屬了。
58歲的他,去年在Instagram上官宣自己做拉面皮手術和填充臉上溝壑的整個復原過程,相片中的Marc Jacobs 滿面繃帶,臉頰兩旁垂著幫助導出血液的引流管。
這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讚揚他勇於承認自己整容的事實。
Marc Jacobs說,他這麼做是想要帶出整容不應感到恥辱的訊息,同時幫助好奇整容手術恢復過程與術後效果的人了解更多。
Marc Jacobs接受美國時尚雜誌《Vogue》訪問時說:
「現在的男女藝人,都被要求有特定的容顏樣貌… … 但人怎麼可能30年都不老地出現在熒幕前?這就是我覺得很奇怪的地方。特別是年輕一代追求透明、公開和誠實,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會對虛榮和追求某一事物感到羞恥。」
他認為,公開勇敢承認整容,總比那些明顯動過不少手術,卻一直否認的名人們來得更有自信、更活出真我。
2019年發表在美國醫學雜誌《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上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社交媒體是整容手術去污名化的一大功臣。
該報告寫道,使用某些社交媒體和照片修圖應用程式,可能與人們對整容手術接受程度提高有關。
《新明日報》2019年就曾報道,本地整形外科醫生髮現,越來越多人利用自帶濾鏡及修圖功能的拍照軟體,如Snapchat、Instagram和美圖秀秀,然後要求醫生按照該照片幫他們進行整容手術。
正因如此,社交媒體如今被整容公司和醫生視為不可缺少的營銷工具。
像醫美診所Only Aesthetics主理人侯寶明就說,他們定期與網紅合作,如Fauzi Azi、 Rayner Lim和Alexander Yue,以「接觸」各個顧客群體。
Nexus Aesthetics醫美診所也和居住在新加坡的泰國網紅Som Khiat合作,推廣診所提供的治療和服務。
整容醫生Samantha Tay說,在這個時代,幾乎人人都在使用社交媒體。
「我相信,即使是一家很有知名度或非常受歡迎的診所,再好也要在社媒上有點曝光率,診所最終會以某種方式受益。」
仍不能忽視醫美的風險 @plasticbotchedboy U can call the rest of me botched but my doctor really killed it with my nose #plasticsurgery #before #after #transformation #nose ♬ baby one more time x levitating - Adam Wright
善用社交媒體的確可以提高大家對醫美療程的認識和了解,不過也有弊端。
吳志良醫生說,很多醫生靠網紅來宣傳,不負責任地推廣治療,這對整個行業來說並不好。
「也有一些網紅來找我,但我禮貌地告訴他們,我不做贊助,因為有利益衝突。」
在澳大利亞整形外科醫生協會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整形外科醫生Naveen Somia表示,這些容易迅速從社媒上獲得的內容,散播了不少錯誤信息。她建議消費者在使用社媒來分析醫美程序時要謹慎行事。
為了反對通過名人代言不負責任地推廣醫美治療,被譽為全球美容整形界最為權威的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院美容整形外科醫師協會(Baaps),去年發布了一份坦承守則,要求所有名人說明治療是否得到贊助,並提供未經修飾的「術後」照片。
協會副總裁派西菲柯(Marc Pacifico)說,
「名人文化使人們對手術可能引起的併發症風險視而不見,從而混淆了人們的判斷,製造商和診所就是在利用這種錯覺,來追求銷售,而漠視了安全。」
吳志良也認為新加坡的醫療專業人士應該更加注重建立起良好口碑。
「我的建議是,態度一定要非常專業,如果我們做得好,病人就會談論我們,這樣做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