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標誌:魚尾獅。(海峽時報)
作者 紅螞蟻團隊
新加坡國會議員在發言時,向來都以英語為主、其他官方語言為輔。通篇演講稿都說英語的議員比比皆是。即使有些人先以華語發言,也一定會接著用英語補充發言。
這條定律被打破。
紅螞蟻罕見地聽到一名女部長由始至終都以華語發言。有意思的是,她以華語發言是想分享一些觀點來幫助關心國際局勢的國人,更好地了解新加坡的外交方針。
這些內容想說給哪些對象聽,不言而喻。
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前天(4月19日)在國會參加政府施政方針和各部門附錄辯論時,先分享了最近陪同李顯龍總理出訪中國時的一段小插曲。

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沈穎說,有一位朋友開心地對她說,這次出訪很好,因為近期新加坡似乎靠美國比較近,是時候平衡一下了。很多人都將新加坡的外交政策等同於平衡術,也有人把新加坡外交政策理解為「不選邊、不出頭、凡事保持中立」。
「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似乎成了國內外人士衡量新加坡外交政策的一種標準,仿佛是一群裁判,為一名在平衡木上表演的體操員打分:認為如果新加坡領導人說了什麼讓一方覺得順耳的話,那最好也趕緊說一些支持另一方的話;或做出親近另一方的舉動。以顯示大公無私,一碗水端得平平穩穩。」
這些理解,都不太準確。
沈穎說,平衡術只是新加坡外交政策的表象而非目的。新中關係和新美關係並不是單方面施展平衡術得來的,而是建立在多年實質性、互惠共贏的合作經驗上。她將之細化為三點:
新加坡外交政策以原則為重,而非以尋求平衡為重;
新加坡能否享有國際空間,靠的不是平衡術,而是取決於大國之間是否存在合作基礎;
新加坡會為拓寬國際合作基礎盡最大的努力。
新中關係

李顯龍總理今年3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這是兩人時隔四個月再次見面。(通訊及新聞部提供)
沈穎說,在提到新中關係時,不少人都會聯想到新加坡華人在新中關係中扮演的角色。
作為一個華族為多數的國家,新加坡華人的家族根源多可追溯至中國某地,尤其是沿海南方省份。雖然無論在文化或是血緣方面都與中國有淵源,但新加坡人早已不再是「華僑」了。
由於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政策,不少新加坡華人都掌握一定的華語能力,與中國的夥伴們溝通、談生意自然會方便親切許多。民間層面在文化、血脈、語言方面的契合無疑會讓新中關係更為豐富。
「但是,如果從文化角度解讀新中關係,有可能以偏概全、產生誤解。對新加坡缺乏深入了解的人,可能無法體驗個中道理。新加坡人既擁有獨立國家公民的身份,也擁有自己身為華族、馬來族、印族或其他種族的文化認同。國民認同和文化認同是兩回事。……如果根據新加坡華社的面貌,斷定新加坡在國際上採取的立場,難免一葉障目。」
「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必須充分代表所有新加坡公民的利益,包括華族同胞、馬來族同胞、印族同胞、歐亞裔與其他種族同胞。這些利益,體現在我國對和平安全的外部環境、穩定的國際秩序及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追求。自從中國開啟改革開放之門,新加坡與中國便有了廣泛的合作基礎,因此新加坡能與中國建立很好的關係。」
新美關係

李顯龍總理(左)2022年3月29日與美國總統拜登(右)在白宮召開聯合記者會。(李顯龍總理臉書)
沈穎強調,新美關係也是建立在同一套新加坡外交原則上。新加坡在國際上重視扮演好「誠信中介」的角色,不會只挑好話說,也不會對不同對象說不同的話。
新加坡領導人與美國向來保持良好互動。李顯龍總理去年二度訪美,數位新加坡內閣部長也在去年訪美。拜登總統執政團隊與美國眾議院也派代表數次訪問新加坡。
新美兩國在國防與安全方面已累積數十年的合作經驗。新加坡支持美國在本區域的軍事存在,也准許美軍使用新加坡的海空軍事基地。
「新美關係的立足點與新加坡基於原則的追求區域和平、國際秩序、 互惠共贏的經貿合作是密不可分的。這些原則不僅主導新中關係與新美關係的發展,也主導著新加坡與大國、中等強國、區域鄰國發展友誼與合作。目前,我國與世界各國都享有良好的關係。」
「雖說我們在國際上致力於廣交朋友,不過我們更重視扮演好『誠信中介』的角色。這個概念源自於新加坡作為自由港口對貿易客戶履行的義務,也是我國在參與國際事務時為夥伴國創造價值的方式。要做一個具誠信的中介,就必須:言行一致、言之有物,不會只挑好話說,或是向不同的對象說不同的話。」
新加坡人:政府應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李顯龍總理2023年3月27日在中國廣東會見在那裡工作與居住的新加坡人。(聯合早報)
沈穎在演講時也透露了通訊及新聞部在2022年7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
86%新加坡人認為政府應該根據國家利益行事,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4%認為新加坡應該靠向中國;
4%認為新加坡應該靠向美國。
由此可見,大多數新加坡人的想法與政府的外交政策契合。她說, 如果大國之間相互猜忌,導致誤會與成見越來越深,動搖了國際秩序,使國際合作基礎日益薄弱,那新加坡對於區域和平、國際秩序穩定、經貿合作的訴求也將失去保障。到那時候,縱使有再高超的平衡術,也無濟於事。
「如果我們的應對方式只有『繼續不站隊、不出頭』,那未免過於消極。我們自然希望看到世界局勢好轉,我們也會為此付出努力。具體的做法,便是儘量拓寬國際合作的基礎。」
「偶爾,基於國家利益原則,新加坡必須針對重要國際事務表明立場,甚至在慎重考慮、權衡利弊後向某大國說『不』。即便會造成意見分歧或引起不快,我們也不曾膽怯。新加坡深知,只有堅持誠實、可信、可靠的外交風格,不做任何國家的附屬國、代理國或是掩護,才能使我們的發言和立場具有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