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新加坡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卻讓我有了新的了解,正所謂華麗的背後是滄桑,一種濃濃的危機感始終壓在新加坡領導層和百姓的心頭!第一天上課時,原新加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吳元華博士講:1965年8月8日,新加坡自治州被馬來西亞聯邦逐出,8月9日新加坡獨立。首任總理李光耀講「我們生存的原則很簡單,只有一個,新加坡必須比本區域其他國家更剛強勇猛,更加有組織有效率。」作為一個被綠色(伊斯蘭教徒)包圍的小紅點,馬來西亞經常用停水來威脅新加坡,印尼每年的燒荒令新加坡陷入煙霾噩夢。為了生存,儘管全國華人占比超過70%,新加坡仍然以英語為官方書面語言,以馬來語為國語,以英語、馬來語、華文和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以儘量避免被鄰國認為是第三個中國,希望與鄰國和平相處取得生存空間、爭取發展時間。
他們居安思危,種族宗教和諧,官員高效廉潔,關心民眾疾苦,全力推動創新,建立有威懾力的國防,利用地處的馬六甲海峽的有利位置,通過轉口貿易和金融服務獲得大量收益而躋身於「亞洲四小龍「,並成為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成效舉世矚目。2020年,新加坡人均GDP5.89萬美元,全球排名8位,在亞洲遙遙領先。其中,新加坡航空成長的案例讓我感觸頗多:作為新加坡第一品牌和國際N項最佳航空公司大獎獲得者,新航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李光耀的「虎爸策略」~~他在1972年新航成立時對管理層講:「經營新航不是為國家揚名,完全在商言商。如果不能賺錢,國家不會養!」

儘管與中國關係密切,但作為夾縫中生存的小國,新加坡卻是與中國建交最晚的東南亞國家,與台灣也時有糾紛,陳水扁當政時的外交部長陳唐山曾罵新加坡是「鼻屎大的國家」。吳博士認為:新加坡與中國如膠似漆,經貿關係非常密切,合辦蘇州工業園區,為中國培訓了第一批及N批政府官員,政黨軍隊交流頻繁。但新加坡與中國是不同的國家,屬於近親,新加坡華人與中國人不一樣,新加坡與中國各自發展等等。同時他認為新加坡與美國也有非同尋常的關係,他對中美關係的看法是:希望美國凡事自己先做出榜樣再批評別人、新加坡在中美間不選邊站、美國遲早與中國共享領導地位、新加坡不希望中美打仗。這些認識,對我們全面了解新加坡及東南亞都大有裨益。

鄧小平和李光耀
新加坡三代領導人將西方的民主和現代化管理與中國文化有機結合,以危機意識為成長動力,治國如烹小鮮,卓爾不群,成效非凡,很好地印證了司馬遷的名言:「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
距那次到新加坡培訓至今已經快八年啦,可是新加坡的小而精緻,新加坡的花團錦簇,新加坡的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新加坡人的危機意識與溫文爾雅,新加坡的種族和諧,都讓我印象深刻,從來不曾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