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却让我有了新的了解,正所谓华丽的背后是沧桑,一种浓浓的危机感始终压在新加坡领导层和百姓的心头!第一天上课时,原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吴元华博士讲:1965年8月8日,新加坡自治州被马来西亚联邦逐出,8月9日新加坡独立。首任总理李光耀讲“我们生存的原则很简单,只有一个,新加坡必须比本区域其他国家更刚强勇猛,更加有组织有效率。”作为一个被绿色(伊斯兰教徒)包围的小红点,马来西亚经常用停水来威胁新加坡,印尼每年的烧荒令新加坡陷入烟霾噩梦。为了生存,尽管全国华人占比超过70%,新加坡仍然以英语为官方书面语言,以马来语为国语,以英语、马来语、华文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以尽量避免被邻国认为是第三个中国,希望与邻国和平相处取得生存空间、争取发展时间。
他们居安思危,种族宗教和谐,官员高效廉洁,关心民众疾苦,全力推动创新,建立有威慑力的国防,利用地处的马六甲海峡的有利位置,通过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获得大量收益而跻身于“亚洲四小龙“,并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成效举世瞩目。2020年,新加坡人均GDP5.89万美元,全球排名8位,在亚洲遥遥领先。其中,新加坡航空成长的案例让我感触颇多:作为新加坡第一品牌和国际N项最佳航空公司大奖获得者,新航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李光耀的“虎爸策略”~~他在1972年新航成立时对管理层讲:“经营新航不是为国家扬名,完全在商言商。如果不能赚钱,国家不会养!”

尽管与中国关系密切,但作为夹缝中生存的小国,新加坡却是与中国建交最晚的东南亚国家,与台湾也时有纠纷,陈水扁当政时的外交部长陈唐山曾骂新加坡是“鼻屎大的国家”。吴博士认为:新加坡与中国如胶似漆,经贸关系非常密切,合办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国培训了第一批及N批政府官员,政党军队交流频繁。但新加坡与中国是不同的国家,属于近亲,新加坡华人与中国人不一样,新加坡与中国各自发展等等。同时他认为新加坡与美国也有非同寻常的关系,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是:希望美国凡事自己先做出榜样再批评别人、新加坡在中美间不选边站、美国迟早与中国共享领导地位、新加坡不希望中美打仗。这些认识,对我们全面了解新加坡及东南亚都大有裨益。

邓小平和李光耀
新加坡三代领导人将西方的民主和现代化管理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以危机意识为成长动力,治国如烹小鲜,卓尔不群,成效非凡,很好地印证了司马迁的名言:“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
距那次到新加坡培训至今已经快八年啦,可是新加坡的小而精致,新加坡的花团锦簇,新加坡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新加坡人的危机意识与温文尔雅,新加坡的种族和谐,都让我印象深刻,从来不曾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