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著手鈴的雪糕小販、表演雜技的街頭藝人,和兜售紙巾的阿叔阿嫂,都曾是街頭的常見景象。冠病疫情期間,靠街頭謀生者生計雖受影響,但仍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雪糕小販蔡慶勵(59歲)過去19年在勿洛的組屋區賣雪糕,因社區出現確診病例,為了安全起見,他選擇留不外出賣雪糕。

左圖:街頭藝人黃循喜擁有13年的耍雜技經驗,疫情之前經常在烏節路和牛車水的街頭表演。右圖:雪糕小販蔡慶勵在疫情暴發之前,經常和太太一起到處擺攤賣雪糕。(受訪者提供)
然而,他繼續提供雪糕送貨服務,顧客只要在網絡表格訂購,他就會親自送上門。「我全島都有送,不賺錢也不用緊,就當做為別人服務。」
擁有13年經驗的街頭藝人黃循喜(59歲),從去年3月尾開始,因冠病防疫安全限制,無法繼續在烏節路和牛車水的街頭表演。「這一年多來,我做了很多散工,如清理車子、維修工、也當了送餐員,收入比以前在街頭表演少了很多。」
但黃循喜仍抱著能重返「街頭舞台」的希望,幾乎每天到附近的民眾俱樂部練習雜耍球。「我也練習高難度的雜技,不讓自己的雜技水平降低。」
售賣紙巾的婦女許瑋鈴(52歲)也苦中作樂說,以前早上8點到地鐵站賣紙巾,現在清晨6點30分就「開工」,當成是「加班」。
大家都希望街頭再次熱鬧起來。黃循喜說,他懷念昔日通過表演吸引路過的人停下腳步,或逗他們哈哈大笑的時刻。
18年前就在勞明達地鐵站外售賣雪糕的鄧廣才也說:「一些顧客會打電話問候,問我今天有沒有下來賣雪糕。」
記者:陳昱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