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財富格局日益成熟,帶動人們對傳承、遺產規劃等家族辦公室服務的關注、交流和需求。但是,由於家辦的界定模糊,以及保密性等特點,該行業里的「冒牌」或者「蹭流量」現象也變得更加明顯。業內人士指出,假冒者多是為藉機打入高凈值人士群體,以實現銷售產品或服務的目的,若要辨別真偽,須多與相關合作夥伴或其他家族交流。

圖表來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受詢時強調,該局主要關注的是潛在洗錢風險,為應對這一風險,獲得稅收優惠的單一家辦必須在本地銀行開設戶頭。
單一家辦和聯合家辦(multi family office)雖然都可簡稱為「家辦」,但前者是集中管理單一家族的財富、投資和傳承規劃,大多數後者則類似一個第三方財富管理組織,為非關聯的多個家族提供財務解決方案。
一般而言,一家典型的家辦每年的運營成本至少為150萬美元,這意味著其流動資產須要達到1億美元。以新加坡為例,在2017年首次允許家辦可在所得稅法令第13R條文下申請稅務減免時,沒有對家辦的資產管理下限進行規定,即使後來提高門檻,在2019年到2023年間,享受稅收優惠的單一家辦數量從200個增加到了1400個。
金管局發言人接受詢問時說,由於單一家辦只管理屬於家族的資產,而不管理第三方資金,本地的單一家辦與美國、英國、瑞士和香港等地一樣,無須獲得執照。發言人說:「金管局主要關注的風險在於流入單一家辦的資金具有潛在洗錢風險。為應對這一風險,獲得稅收優惠的單一家辦必須在本地銀行開設戶頭。」
一般而言,那些資產超過2億元且符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全球投資者計劃(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簡稱GIP)的家辦是「安全」的,因為其申請人的資質、投資方案,以及未來的續簽要求方面都有較高門檻,而如果是資產管理規模在5000萬元及以下的家辦,出現「注水」的機率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