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人工智慧與其他新科技將為法律訴訟帶來巨大變化,新加坡大法官梅達順提醒,有關人工智慧科技的法律責任問題,料在日後成為法律訴訟的關鍵議題,律師們須協助法庭在現有的法律架構下,做出公平且符合原則的定奪。
他舉例說,假設一輛無人操作的自動化巴士出車禍,撞傷數名行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控方能做刑事提控嗎? 誰才是應被起訴上法庭的肇禍者?
梅達順周三(3日)出席第10屆訴訟研討會,致詞時作出上述提醒。上述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在濱海灣金沙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梅達順指出,訴訟工作正面臨巨大和影響深遠的變化,人工智慧與其他新科技便是這股變化的主要推手之一。
他說,人工智慧科技將在至少幾個方面影響訴訟工作。除了催生新的法律問題,人工智慧科技也將改變訴訟工作的形式。
「律師會越來越依賴和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來做研究、草擬文件和其他法律工作,無需初級律師或法律助理的協助。海內外一些大型律師事務所已開始使用名為Harvey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來解答法律問題、整理資料、制定文件等。」
梅達順表示,由於這些人工智慧工具的表現能力強,若選擇以科技工具取代初級律師或法律助理,這麼做的律所可以在短期內省下顯著成本。
他指出,在初級律師與法律助理人數料減少的同時,法律業估計需要更多「法律科技專員」,這類具備科技專能和接受過法律培訓的人員料與律師緊密合作,研發和推出有助於訴訟工作的科技工具。
不過,他認為,人工智慧工具料帶來的最重要影響,應該是減少人們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人們可以在不必請律師的情況下,為自己處理法律與訴訟事項。
新加坡法庭去年與Harvey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研究推出可讓民眾藉助生成式人工智慧進行小額索償的科技平台。
除了談到人工智慧科技帶來的改變,梅達順在演講中指出,影響訴訟工作的另一個主要趨勢是,接下來將出現更多複雜、高難度與涉及大量證據的案件,包括商業糾紛與刑事案。
他以「小股風暴」的操控股價案件為例,審訊長達169天,高庭法官最後所發表的書面判詞也長達將近900頁。同時,一些原本算是例常的訴訟也會變得更複雜,例如,近日有一起車禍索賠案,高庭法官得在考慮許多不同技術性證據如運動應用數據後,才能對具體賠償責任做出定奪。
在他看來,資訊爆炸與資訊內容變得更技術性,是導致訴訟複雜化的原因。
他認為,在這般日益複雜化的大環境中,法律界有必要重新思考與改造如何進行訴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