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處可見在工作的老人,新加坡為何還能被稱為「亞洲最佳養老地」?

2023年10月21日   •   6669次閱讀

9月29日,新加坡人口及人才署發布了最新版新加坡《2023人口簡報》。

根據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新加坡的人口呈現這些變動:

總人口同比增長5%至591.76萬人,創下歷史新高;

公民人口微增1.6%至361.07萬人;

永久居民增加3.7%至53.86萬人;

非居民人口大幅增加13.1%至176.84萬人。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知道新加坡總人口已經逼近600萬,朝著690萬人的目標正逐漸靠近。

同時,新加坡的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截至今年6月,新加坡65歲及以上的公民已占據總數的19.1%,相比去年增加0.7%,老齡化速度在加快。

2013年至2023年間,新加坡80歲及以上公民的數量也增加了約70%,從8萬人增加到13.6萬人。到了2030年,估計每四個新加坡公民當中就會有一個已滿65歲的公民。

但是,在老齡化這麼嚴重的情況下,新加坡依舊被稱為「亞洲最佳養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

依舊在快樂工作的老人們

在新加坡有這樣一件小小的售賣兒童玩具、飲料、糖果、零食等小商品的雜貨店,看著非常普通,在新加坡可以說一抓一大把。

可這家雜貨鋪的工作人員卻非常不一般,因為這是一位精神矍鑠的101歲新加坡奶奶。

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她的工作態度依舊一絲不苟,每天上午10開始營業,將商店中的商品打理的井井有條,6:30準時下班。

一年365天有362天都在認真營業,只在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休息。

雖然工作簡單,但是老人面對每一位購物的客人都是笑臉相迎,哪怕他們購買的是再小不過的東西。

從她的笑容中,我們能感受到她是真的快樂。

其實老奶奶在雜貨鋪工作並不是為了養活自己,而是為了有事可以做,打發自己的晚年時間。

像這樣依舊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的老人,在新加坡其實並不少見。

據有關數據統計,僅僅是2022年,新加坡就有大約20.7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幹著洗碗、端碗、切菜、開計程車、擺攤、撿拾垃圾等各項工作,新加坡65歲以上老年人就業率已經達到了30%以上,相當於平均在每3.3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在退休後繼續打工。

CPF養老金制度

在2022年發布的《全球養老金指數排行榜》顯示:新加坡連續14年蟬聯亞洲排名第一。

為什麼這麼多老人退休後工作,新加坡還能被稱為亞洲最佳養老國家呢?

就是因為其出色的養老金制度!

新加坡的養老金制度被稱為中央公積金(CPF),旨在為新加坡的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退休保障。該制度始於1955年,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為社會成員提供養老金、醫療保險和儲蓄計劃的社會保險體系。其覆蓋範圍已經從僅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門雇員,擴大到自僱人士。

在55歲之前,每位新加坡的工作人員將有三個CPF帳戶:

普通帳戶:用於購房、購買CPF保險、投資和子女教育;

醫療帳戶:用於支付醫療費用;

特殊帳戶:用於養老金以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

每個月,僱主和個人都需要按一定比例繳納CPF,僱主繳納17%,個人繳納20%,一直到55歲。如果在55歲後繼續工作,可以繼續繳納CPF,只不過繳費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

55至60歲:僱主繳納14%,個人繳納14%;

60至65歲:僱主繳納10%,個人繳納8.5%;

65至70歲:僱主繳納8%,個人繳納6%;

70歲以上:僱主繳納7.5%,個人繳納5%。

CPF帳戶中的儲蓄享有由新加坡當局擔保的最低2.5%的無風險利率。這些儲蓄將用於投資國債、國內住宅和基礎設施項目等領域,以提供固定回報。

55歲後,新加坡當局將設立第四個帳戶:

退休帳戶:該帳戶將合併前面三個帳戶的資金。55歲後,個人可以開始領取部分養老金,剩餘部分在63歲退休後按月領取。

為了鼓勵儲蓄,新加坡當局規定:只有退休帳戶達到基本退休額,才能支取超過該金額的部分。截至2022年,基本退休額為96,000新元(約合人民幣50萬)。儘管如此,當年滿55歲時,您至少可以提取5,000新元。

個人可以選擇將CPF儲蓄用於支付購房首付款,這可以幫助人們實現購房夢想。此外,個人還可以利用CPF儲蓄購買CPF保險,以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未來。另外,CPF儲蓄還可以用於投資和子女教育。這些措施旨在鼓勵人們更好地規劃他們的經濟狀況,並在退休後享受穩定的經濟來源。

對於那些選擇在55歲後繼續工作的人來說,他們繼續繳納CPF可以進一步增加他們的退休金積累。根據不同年齡段,僱主和個人的繳費率逐漸下降,但仍然提供一定的退休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當局不僅鼓勵個人儲蓄,也會通過各種激勵措施來促進CPF的增長。例如,在特殊帳戶中,收入超過一定額度的個人將享受額外的利率提升,以鼓勵更多的儲蓄。此外,CPF帳戶內的資金還可以用於投資國債、房地產等項目,幫助個人實現長期穩定的投資增長。

總的來說,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為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了一種強制儲蓄計劃,幫助他們在退休時獲得穩定的經濟保障。通過多個帳戶和不同的使用方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目標來靈活管理和利用CPF儲蓄,以實現住房、醫療、教育和退休等方面的各項需求。

說了這麼多,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你退休後能領多少錢,就看你年輕時存了多少。

政府兜底

近期,新加坡宣布將推出一項總額為70億新元的援助配套政策,預計將使大約140萬年滿50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受益。具體細節將在2024年公布。

這個名為"共同前進"的配套政策主要涵蓋了就業儲蓄花紅、退休儲蓄花紅及保險儲蓄花紅三個方面。

首先,對於中低收入者,只需繼續工作,無論全職還是兼職,每年都可以獲得400至1000新元的"就業儲蓄花紅"。這筆錢將直接存入個人的公積金帳戶,而不會計入企業和個人平常繳納的公積金中。

其次,那些公積金帳戶中存款未達到基本存款額的人,將有資格獲得1000至1500新元的一次性"退休儲蓄花紅"。這包括沒有工作的新加坡公民、為了照顧家庭而放棄事業的人以及公積金餘額極低的家庭主婦。

最後,為了幫助人們支付醫療和保險費用,該配套政策還提供了一次性的"保健儲蓄花紅",金額為500至1000新元。

李顯龍總理還表示,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也能享受該援助配套,只要他們仍在工作且符合收入標準,就可以獲得就業儲蓄花紅。如果他們已經停止工作,他們也有資格獲得一次性的退休儲蓄花紅和保健儲蓄花紅。總理還表示,這是給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的福利之外的額外好處,可以將其視為國家58歲的禮物。這項政策將為廣大群體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並為他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經濟保障。

也就是說新加坡的養老制度可以總結為:年輕靠自己,老了看身體,實在不行國家來兜底,這樣的養老,你覺得怎麼樣呢?

欣冉海外助您開啟全「新」旅程……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234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