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荷藕然:漫談新加坡

2023年08月13日   •   6669次閱讀

因荷藕然:漫談新加坡

漫談新加坡

文/因荷藕然

五月中去了一趟新加坡。肩負著義務與責任,為的是圓87歲老人的心愿以及拙荊侄女的期盼。來到這個熱帶雨林城市(當然也是一個國家),沒有任何違和感。

在世紀之交的前後幾年裡,鄙人曾多次路過新加坡,皆因新航與樟宜國際機場一直以來名列世界最佳榜首,而且新航的飛機餐,確實比其它航空公司要好那麼一杯奶茶的味道。

新加坡歷史短暫,1965年建國,華語成為該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這一年我們好像正在醞釀一個要進行到底的大動作。

如今的新加坡人民和諧,宗教自由,開放兼包容。在資源貧乏、環境惡劣的狀況下,其經濟發展,管治水平,文化事業等已名列世界前茅,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治國典範和國際大都會。袖珍之國,傲立全球。

新加坡由梵文「新加坡拉」音譯而成,為「獅城」之意。地標噴水景觀獅頭魚身,暗示著這個臨海城市的來歷。

到新加坡旅遊,我不想談行程景點,炒別人的剩飯。身體的旅行,人們說了千萬次,倒是思想的旅行,各有塊壘。就那麼幾個景點,通過觀察與思考,可以重新發現這個扼馬六甲海峽咽喉的小國。

新加坡地處世界格局的戰略要地,歷史上,朝代、領地、統治者更迭頻繁。新加坡歸屬過周圍各個時期的各個王朝與國家,曾經也是西歐幾個帝國的殖民地。很多年前,我到馬來西亞一側的馬六甲鎮遊玩,看到荷蘭殖民時期的紅房子,聯想到去台灣淡水尋訪紅毛城而閉館的往事。

也記得小時候集郵,看到過「沙撈越」的郵票。「沙撈越」作為國家早已消失,如今屬馬來西亞管轄。這個曾經的國家離新加坡不遠。

一切都在變。不變的是這裡生生不息的人民,還有下南洋後,在這裡紮根的華僑。

「先有家、後有國」,新加坡這個國家最能體現這種涵蓋了歷史、文化、政治諸方面的社會形態變遷。相較而言,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組織,而國家是動態的、變更的、此消彼長的。這個老舊問題一直剪不斷、理還亂,成了蛋雞之爭。

四代同堂的新加坡人,可能經歷了好幾個國家與朝代。

所以,國與家的概念,首先,國是歷史性的,然後才是流動的,不確定的,它會隨著人類文明進步逐漸消亡,由地球村取而代之。但家作為人類的基本單位,與人一起產生,它雖然原始,卻有不變而存在下去的各種理由。

新加坡立國時間非常短暫,區區58年。李光耀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大意是:新加坡建國是逼出來的。

作為建國之父的李光耀,有很多傳聞。傳聞之一,李光耀祖籍湖北天門馬灣,祖輩是敲著三棒鼓、挑著牙蟲下的南洋。隨著李光耀回憶錄《風雨獨立路》出版,傳聞不攻自破。

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客家人。他少年時,就讀於當地頂尖學府萊佛士書院,戰後獲得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赴英國留學,先後就讀倫敦經濟學院與劍橋大學。

鄧公稱李光耀為「中國真正的朋友」。90年代初,在新加坡斡旋下,海峽兩岸開始有序交流。

李光耀堅守「亞洲價值觀」,同時借鑑外來的制度文明。

一個好的木匠,要懂得用墨斗立規矩,然後精準利用手中的工具,讓好作品千秋萬代。

在一顆炮彈就可以穿過東西南北的彈丸小國,李光耀奉行的是合縱連橫的平衡外交。精英主義與實用主義並用。新加坡的精英們參透了世界格局的本質,只要是對國家生存有利、發展有利的,他們在夾縫中體現自己的政治智慧,遊刃有餘。

他們順應世界潮流,遵循人類的發展規律,巧妙地把個人意志融合在共同的目標里,堅守專業的事由頂尖的專業人士研究、布局與定奪。

新加坡建國以華人為主體,精英們主導著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方方面面。足見華人的智慧與能力。他們不用口號(口水)調製雞湯,不讓激素催生的榮光蒙蔽自己的心智,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覺,有「兼濟天下」的胸懷。

新加坡的福利制度,基本屬於自己供養自己,它在最初的薪酬分配中體現出來。新加坡人有一套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有全民投入的教育基金;實行「居者有其屋」;養老金,每人有一個自己的戶口,55歲前自動存入(由工資中扣除)不少於4萬坡幣,並納入全國的公積金系統,病老無憂……

新加坡的制度設計合理、可執行,無半點虛浮。

新加坡是典型的高薪養廉國家。公務員的收入,絕對可比性世界第一。承認人性貪的原罪,然後設計有效制度約束它,新加坡做到了。只要風聞你有貪腐的意向,在社會輿論下,你也會狼狽下台,或者丟掉公職,永不錄用。只要貪腐,必定重判,沒有任何情面可講。所以,好的、有效的制度,可以讓壞人變好;壞的、沒有約束力的制度,能使好人變壞。

現代文明最大的貢獻是法治,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有制度。法治的本質是約束人性,規範人的行為,它最大限度地杜絕了個人的任性。法治不顯,派生出再多的「長」也是枉然。

他們面對人性,尊重現實,不高談夢想,而夢想就在其中了。

改革初期乃至中期,香港為突破瓶頸,學新加坡的管治經驗,我們這邊也曾跟進,結果從略。任何發展模式,如果只是頭痛醫頭,不放棄固有糟粕,諱疾忌醫,甚至和尚不吃素、拿墨斗的人醉心於打鐵,成不了新加坡。

正如「精忠報國」,有「精忠」無「報國」,宋就亡了,原因也只有那麼一個。秦檜就是個摸透了上意的打手,他報效的與國家安危無關。岳武穆以為宋高宗趙構真的如登基詔書里說的那樣,「莫須有」三字就這樣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昭告天下了,你又如何?

旅遊游的是心情。每個人看問題總有自己的局限與喜好。

儘管新加坡在新聞里頻繁被提及,但真正關心的人並不多。與我們的「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山川秀美」相比,新加坡資源貧乏,連飲用水也要向自己的舊宿主馬來西亞購買。但新加坡2022年人均GDP超過8萬美金,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九,是中國的6.5倍。新加坡是可以講華語的國家,但是人們並不怎麼把它放在眼裡,或許我們站得高、格局大,睥睨天下。

新加坡陸地面積不到天門市的三分之一,人口不足武漢市的二分之一。然而其世界影響力在亞洲首屈一指。

雖然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能燒一個好菜,不等於能整一桌酒席,二者區別還是蠻大的。如方法得當,舉一反三,能燒一個好菜的師傅,一定可以整出各種口味的佳肴來。反之,整再多的菜,菜單華麗,名目繁多,眼花繚亂會頭暈,天門話叫「腦殼(kuo)疼」。

君不見全聚德每況愈下,烤著烤著,色相全變,剩下一個硬嘴殼,美其名曰老字號。

李光耀在英國劍橋受貴族教育,有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在建國之初,李就有治小國、懷大局的清醒。用典嚴厲,現代法治結合原始懲戒,雷厲風行。新加坡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不讓吃香口膠的國家,有古老的鞭笞之刑,就是打屁股。曾因美國遊客犯此律令,要當眾鞭笞,與美國鬧過一次大的外交風波。

新加坡號稱花園城市。因為只有這個市,也就成了花園國家。一個熱帶雨林氣候的國家,在沒有空調的年代,一天要衝好幾次澡,拜現代科技所賜,現在成了世界的宜居之地。

有人反對這個宜居冠名:這裡不是雨季,就是如火爐般的熾熱。哪來什麼宜居?但宜不宜居,還需要心情加持。畢竟人是精神的動物。如我們打麻將,會考慮嚴寒和酷暑嗎?餓了叫盒飯,管它地溝油、食物如豬食般難咽,三下五除二下肚,放下筷子,繼續戰鬥,那才是一個愛好者的幸福!

新加坡的治理,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智慧,又有現代文明的結晶,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在城市的核心地段,政府拿出大片土地,建立很多公共設施。在新加坡金融中心,還保留著一片老舊的食肆,也可以稱為大排檔,目測大約有8畝地之大。南邊一條車道,每晚封路,成為各種燒烤的天堂。東南亞美食應有盡有。饕餮之族在此大快朵頤,充滿人間煙火氣。這在香港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在香港,一定會被地產大鱷覬覦,成為他們囊中之物。這個食肆,我找遍周圍,沒有發現對應的中文名,有點失落與遺憾。

新加坡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在鬧市區看不到香港那樣的緊張、仄逼與匆忙。沒有遊人如織的感覺,人們都顯得悠閒自在。在新加坡乘公交不擁擠,任何時候都有座位。外國遊客可以用信用卡代替公交卡,上車拍一次,下車拍一次,但並不顯示當程金額。

新加坡對車輛落地有嚴格的規管與限制,一張「車紙」要12萬坡幣,相當於人民幣60萬。不包括購買車的費用。有了「車紙」,才可以參與「搖號」,如果你想更快取得車牌,還可以競價。

在新加坡,你可以用英語、粵語、華語、閩南語、潮州話、客家話、甚或馬來語,找到與你聊天的對象,而且一見如故。曾有兩個的士司機隨口一說:我的老家在潮州;我的老家在泉州。再問,兩人都在新加坡出生。新加坡人對國與家的概念如何,很難用幾天的觀察說清楚。於國,它的歷史比三代人的傳承還要短暫;於家,各國間早已互相滲透,形成了一種新的混合型文化。峇峇娘惹甚至有自己的語言,它是馬來語、閩南語以及潮州話的混合體。

峇峇娘惹是土著華人的特有稱呼,大多與馬來人通婚,歷史可上溯到明朝。

近兩年,出現了現代版的下南洋,國內特殊群體蜂擁而至。由於這一現象,新加坡的樓價暴漲近三倍,租金暴漲超50%。

近幾年,新加坡的各項經濟發展數據均超越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排名早已排在香港前面。

新加坡美食可與香港美食媲美而各有千秋。但本人還是覺得香港的美食更勝一籌。新加坡美食以馬來美食為基調,無辣不歡,又與雲貴川湘的辣有所不同,酸甜辣適度而濃咸有餘,同時融合了閩南、潮州食材的烹飪手法。新加坡人較少在家裡下廚,公司食堂質素有保證,每個社區都有大片的餐飲店。除了這些福建廣東與東南亞結合的美食,西方美食落戶當地,也進行了改良,充滿了熱帶雨林風味。

新加坡有一款著名的肉骨茶,其實就是客家人的豬肉湯改良而成。排骨佐以當地蒜頭煮熟,採用大量的白鬍椒調味去腥。所謂茶者,湯也,據說這款食物,由峇峇娘惹改良而成。

任何時候,都能看到新加坡人疏落地坐在小菜館,慢品慢聊,很喜歡他們這種歲月靜好。到處都是繁體中文招牌,與香港無異。

新加坡人很親切,也很自豪。的士司機最能體現這一點。他們可以一路與你暢談。對北上廣深自覺了如指掌,並搶著談自己的感受。英文、粵語、潮州話、閩南話無障礙切換。

一天早晨,我們去附近吃早餐。是一家福建華僑開的食肆,掌勺師父80歲了。我們叫的是魚蛋粉之類。寫單的是一位80歲的老婆婆,記憶力超強,記得我們每人點的單品要求。我們的早點上齊後,掌勺師父親自來到我們面前,問我們味道如何?我們個個豎起大拇指。他很有成就感地笑了,接著如鄰家大爺憋著有閩南味與客家味的華語,與我們拉起了家常。一問,他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

在新加坡參觀動物園與植物園是傍晚與夜間。據說晚上參觀動物園,在世界範圍內新加坡是首創與唯一。我們去參觀時正逢周末,人山人海,體驗非常失望。動物模糊不說,很多動物都遛班了,我想它們應該是去見周公了。

離開的那天,在新加坡最高餐廳LAVO就餐,俯瞰新加坡全境。望著望著,不知四周的盡頭是雲是水還是天。

期間構思了一首五律。開始只有「放縱天涯客,蒼茫祖國心」一聯比較滿意。其它幾句改來改去,總差了那麼點起承轉合的圓潤。但對我這個功力不足而又懶惰的人來說,哪有什麼精益求精?也就作罷:

社會風塵色,人情海底針。

世間煙火異,羈旅畏途深。

放縱天涯客,蒼茫祖國心。

高懷消失久,晚暮入雲尋。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切皆有因果。

拙荊侄女,是香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的雙料高材生,受時局影響,從香港來到新加坡。她熱愛新聞工作,追求普世價值,有基於良知的勇敢、執著與悲憫。她曾扛著攝像機,從香港赴新加坡,現場報道過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加坡的行程。這次就是她的精心安排,並全程為我們做導遊,使我們在新加坡的每一天都充滿喜悅,整個行程堪稱完美。要感謝她。

2023-5-25

完稿於西九龍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234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5643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