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部長黃循財強調,應對種種社會挑戰不能單靠政府或任何一個機構,有效的社會援助項目需要各方協作。他重申希望新社會契約不僅僅是政府能為人們做什麼,而是每個人互相幫助並為共同利益而努力。「事實上,最有效的社會項目和介入服務是通過協作達成的。」
面對人口老齡化、社會流動日益艱難等挑戰,財政部長黃循財強調,政府會繼續加大力度協助有需要的群體,擬議中的全國運動也會著重強化安全網和確保社會向上流動。不過,應對種種社會挑戰不能單靠政府或任何一個機構,有效的社會援助項目需要各方協作。
剛獲推舉為第四代領導班子領軍者的黃循財,日前宣布團隊將啟動一項更新和強化社會契約的全國運動,就經濟、醫療、住屋、教育等廣泛課題聆聽各界心聲。他昨晚(5月6日)出席非營利機構關懷機構(Care Corner)40周年慶晚宴時,進一步指出這意味著要「加強社會安全網、確保向上流動的管道保持暢通」。
也是關懷機構贊助人的黃循財致辭時說,社會與經濟越成熟,確保社會流動的挑戰就越大。經濟條件較好的家長會在孩子還小時就投入更多資源在孩子身上,條件較差的家長因此會有壓力,擔心孩子落在後頭。
家庭結構縮小也加劇社會老齡化的挑戰,加重家庭在看護方面的負擔。政府有責任應付這些社會挑戰,加大力度扶持低薪員工、年長者、弱勢群體,並在學前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政府計劃難以取代社區組織與義工人情味
黃循財說:「更多政府的參與不代表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有時反而會使問題惡化。政府計劃無法取代社區組織和義工的溫暖和人情味。」
他重申希望新社會契約不僅僅是政府能為人們做什麼,而是每個人互相幫助並為共同利益努力。「事實上,最有效的社會項目和介入服務是通過協作達成的。」
他以關懷之圈計劃為例說,關懷機構自2013年與連氏基金推出計劃,協作夥伴擴大至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NUHS)和學校等,攜手支持弱勢家庭的孩童和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社會需求愈加複雜 難靠單一計劃或機構解決
黃循財強調,社會需求越來越複雜,不能簡單地通過單一的計劃,或靠一個機構來解決。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往往同時得應付各種問題,包括看護壓力、心理健康、經濟困難等。
關懷機構本月12日將獲頒東協地方發展與扶貧領導獎項(ASEAN R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Leadership Award),這個獎項每年頒給新加坡的一個非政府機構和一家企業。
1981年成立時,關懷機構主要服務低薪藍領工人,至今有41個中心遍布全島,每年惠及超過2萬1000人。
機構下來會與陳篤生醫院、社區義工與相關機構在大巴窯試行一項計劃,通過體檢、飲食營養的引導、輔導等服務延緩年長者衰弱的情況。
關懷機構總裁葉保慶指出,機構也會投入資源在實踐研究、數據分析、設計思維等方面,提升能力以制定創新和優質的解決方案,更完善地滿足受惠者的需要。
大約400人出席了昨天的晚宴,這場籌款晚宴也是關懷機構自冠病疫情暴發後舉辦的首個實體慈善活動。晚宴至今籌得約85萬元善款,包括配對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