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新兩國只隔了一條寬不過1公里的新柔長堤,彼此比鄰而居。但分家55年後,生成的政治生態和官場文化卻天差地遠,當然這也註定了兩國的發展前途和百姓的命運。
上周四,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准接班人王瑞傑宣布,將退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把領導年輕部長的重任交給新人選;李顯龍也同意了。
外界猜測王瑞傑的「讓賢」和去年的大選結果有關。2015年大選,他領軍的人民行動黨淡濱尼團隊得票率72.06%,跌至去年的53.39%,重挫18.67%。假若一葉之秋,他是到了必須顧全大局,結束自己政治生涯的時候,不過他否認了!
王瑞傑,生逢時,但生不逢地。他只有60歲;在大馬這還是政治「生力軍」。在這裡,如果他夠長命,一舉活到95歲、如果他夠貪婪,戀棧權位而不去,那麼他還能再擔上35年的領導人;可惜新加坡不是馬來西亞!
誰教「老人當權」不符合新加坡的政治生態?李顯龍曾多次表示,新加坡不應該有年逾70歲的國家領導人,他今年「高壽」69,所以按接班人選的布局,一兩年內他必須交棒,這是新加坡政壇不成文的文化,已行之有年。
也因此王瑞傑在「致李總理一函」中,知所進退的表示,他如今已年高60,在險峻的疫情當下,領導人交棒可能還要耗上5年光景。屆時,從接捧到70歲退休,他只剩下5年時間治國。對領導人而言,5年的「時間跑道」不夠長,才起飛就準備著陸,很難為國家擬定大政方針,或替國家發展做長遠規劃,所以,「不如歸去」!
新加坡難道就不能讓有才幹的人多當幾年總理?當然可以,但這會影響接班人布局,況且新加坡早就做好政治人物的養成,第一順位不行,第二順位跟上,這和大馬的接班人是在政治鬥爭或權力分配下的產物截然不同。
當官的,時間到了就應該離開。晉·陶淵明曾作《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全文表達對官職的不戀棧,寧願辭官歸故里享田園之樂。王瑞傑「致總理函」猶如現代版陶淵明的辭官宣言,令人欽佩。
回頭海峽這邊的場景全然不同,太遠的不提,從2018年「509換政府」國陣跨台開始,不到3年光景,國家從國陣到希盟,再到國盟,已經三易其主,領導者皆年高70餘至近百歲,與曹操《對酒歌》的說法:「人耄耋,皆得以壽終」多有違背。
3年來,幾班人馬在政壇爭食的結果,上演許多鬧劇,但更多的是真相被扭曲、被模糊的芥川龍之介之「羅生門」,一般人根本分不清是非黑白、對與錯,又是誰撒了謊?
如果拍成電影,入圍「馬萊塢」的影片有「阿茲敏男男案性醜聞之有圖不一定有真相」、「馬哈迪辭職假戲真做之喜來登政變」、「馬哈迪交棒安華之要交不交」、「馬哈迪和安華情同父子之安華說」、「國盟與希盟政權爭奪戰之籃球比數111:108」、「95歲可以治國之18歲不能投票」、「安華與阿末扎希電話門醜聞之聲音也可以造假」……,相形之下,「外交部長希山慕丁之王毅是大哥」連入圍的機會都沒有。
以上是大馬改朝換代後,3年間3大陣營共同交出的施政成績單,情何以堪?真會午夜夢回、潸然淚下!
政治鬥爭下勝出的政治人物,肯定是善於鬥爭但未必善於治國。我們以中國現代史為例,1949年毛澤東領導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取得政權,但接下來直到他1976年去世的27年間,中國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當然也把國家帶向災難深淵!
中國的災難在毛澤東死後才結束。
看看大馬,我們受夠了政治鬧劇,雖然觀眾不想看了,但台上演戲的還不想謝幕。為什麼?因為「權力」就如同塗了蜂蜜的鴉片,吸食了容易上癮。 試想,出門時前呼後擁警車開道、國家前途操之在我、文武百官聽命行事,或者還有些你我都不知道的好處。總之官位越高權勢越大,這種威風不是「滿足」二字了得,所以3270萬百姓,能不陪同繼續瞎折騰下去?
當大官的威風,自古皆然,但為什麼彼岸的政治人物卻又捨得放下?當他們的「年紀」已經歸隠田園,在這裡卻是政治生命的開始,鬥爭的路還長!原因無他,政治生態和文化使然。
長久以來,新加坡是有計劃有系統的培養經世治國之才,但大馬的政治時空背景不允許,國會議員的來源不是透過長期培養,而是政治分贓、權力分配下的產物,所以凡選上國會議員就準備當部長。以致不同時期的執政黨,都會出現一些荒腔走板的部長,或者為了自身利益的「政治青蛙」,不以跳槽為恥。試想,人格有缺陷、専業能力又不足的機會主義份子,何以治國?如何治國?
過去的俱往矣,未來國家的發展還得看政治人物的智慧。如果不以史為鏡,那麼就借鑑鄰國新加坡的成長曆程,這才是大馬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