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時光」系列:五六十年代新加坡華人的巴剎街市

上世紀1950年代擁擠的牛車水市場,售賣各種食物。(徐宗懋圖文館)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牛車水街市,一睹當時的小販們為生活打拚的境況。
「市場」或「市集」,兩者在語義上略有差別。市場是每天都有的,市集是只有在特定假日或節日才有攤位聚集的場所;至於「巴剎」,則包含了市場和市集兩種性質。巴剎音譯自馬來語pasar,源自波斯語bazaar,後者為傳統大型市集,常見於回教國家。新加坡受到馬來語影響,華人把市集稱為巴剎。

1960年代擁擠的牛車水市場,正在做印度煎餅的小販。(徐宗懋圖文館)

上世紀1950年代擁擠的牛車水市場,正在找錢的小販。(徐宗懋圖文館)

上世紀1950年代擁擠的牛車水市場,正在購買谷帽的市民。(徐宗懋圖文館)

上世紀1950年代牛車水市場,南天酒樓門前的流動玩具攤位。(徐宗懋圖文館)
巴剎是新加坡人過往歲月重要的生活記憶,不僅是買菜吃飯,也是成長過程見識大千世界,乃至學習社交的場所。
1950、60年代,由於牛車水人口密集,加上華人有濃厚的商業文化及各地方的飲食習俗,那裡自然形成相當規模的巴剎街市,每天都有許多居民湧入市場買菜、吃東西,甚至連外國人也聽聞那裡什麼都賣,新鮮的水果、蔬菜、肉類、魚類,以及各種南北貨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