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臨的人口問題有多嚴重?李光耀:沒法解決,我早已放棄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密度過高的話後果將相當嚴重。
看看隔壁印度就知道了——印度國內目前有接近8%的人處於失業狀態,城市極度擁擠,火車上爬滿了人,衛生條件極差,垃圾堆積如山,一半人都是在室外上廁所。
更糟糕的是,印度的識字率全世界墊底,13億人里約2.8億是文盲。
同樣,一個國家人口出生率過低的弊端也相當嚴重,比如:勞動力不足,製造業發展緩慢,老齡化加重,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等。比如,新加坡就存在這些問題。
截止到2020年,新加坡的人口出生率已經跌至8.5‰,且仍處在不斷下滑的趨勢。
新加坡的人口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小問題。
2011年,88歲的李光耀在一次訪問中談到了新加坡的人口問題,他稱:新加坡可以嘗試每年引進2萬移民到2萬5千的移民。突然他又話鋒一轉,問起訪問他的女博士的婚姻問題:
「多大了?」「結婚了沒?」「在讀博士嗎?」「什麼時候畢業?」「有男朋友嗎?」
得知提問的女博士29歲才畢業時,李光耀熱心地提醒她最好在35歲前生孩子,否則容易生出笨孩子,還幽默地打趣道:「我建議別浪費時間了,這事兒比你的博士學位重要。」

一國總理親自下場催婚,屬實喜聞樂見,可見新加坡人口問題之深,連李光耀之女李佳玲都終身未婚,令李光耀相當無奈。
李光耀在逝世前還說:「新加坡人口問題,我解決不了。」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已開發國家,「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為何就是解決不了人口問題?

新加坡人口困境的由來
其實新加坡不是一直以來都面臨人口短缺,最早新加坡面臨的問題是人口過剩。
新加坡的現代歷史與英國的殖民有著很大的關係。1819年英國首次登陸新加坡的時候,島上一片荒涼,人口僅150人。但新加坡的地理區位太重要了,該島坐落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界之處,扼守著馬六甲海峽,並且距離英屬東印度公司很近。
於是,英國決定將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東南亞的自由商港,不斷加大對新加坡的建設。到19世紀末,新加坡已經成了「東方的直布羅陀」,設立了管理機構、貿易碼頭、軍事基地等。
隨著英國對新加坡的不斷經營,越來越多移民者在新加坡聚集,移民者主要以華人為主,還有印度人、歐洲人,所以截至目前,新加坡仍有著77%的普通話普及率。
進入20世紀之後,新加坡人口的增長勢頭相當迅猛,並且在20世紀上半葉本土出生的人口開始超過移民者。

1959年,在新加坡人民的抗爭之下,新加坡取得了自治邦的地位,這一年新加坡的人口增長率達到了39.5‰。
1961年,馬來亞首相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提議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北婆羅洲聯合起來搞一個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予以了支持。
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結果剛一搭夥過日子沒幾天,新加坡就開始不舒服了,李光耀對聯邦的諸多政策都持不同的意見,難以調和。
僅兩年後,即1965年,新加坡就從馬來西亞中獨立了出來,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共和國是由新加坡島外加周邊63個島嶼組成的,總共加起來不過700多平方公里。這一年新加坡共188.7萬人,人口增長率為29.5‰,每平方公里3062人。
看起來每平方公里3062人好像沒什麼,但是咱們拿印度比較一下就知道這個數字多誇張了。
去年印度人口超越了14億人,逼近我國。但印度的面積還不到我國的1/3,僅298萬平方公里。儘管如此,印度的人口密度也不過每平方公里464人。
跟這一時期的新加坡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啊。

擁擠的社會環境讓新加坡人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失業率扶搖直上,當時就有專家推斷人口增速每上漲1%,國民收入增長率就減少1%。
加上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後,原先的共同市場不復存在,市場規模出現了大幅度縮水,同時遷往新加坡的移民仍在繼續增多,擠壓著新加坡人的就業市場。
新加坡政府也意識到了人口增長的嚴峻,做出了人口政策的改變:嚴格一夫一妻制與結婚時間限制、放寬墮胎政策、鼓勵自願絕育、產後自願做絕育的手術費全免、前兩胎收低助產費,後面生的孩子收費要比前面高很多;兩個孩子以內的家庭收稅少,孩子多的家庭收稅也多。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新加坡控制人口取得了很大成效,人口增長率不斷減少少,年齡結構也更加合理,就業問題、住房問題、教育問題、資源問題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人口得以控制也是新加坡經濟騰飛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加坡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

生育率低迷——難以消除的頑疾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新加坡也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在加速。
這個邏輯是不難理解的:
經濟發展了,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制度也在發展,人均壽命也越來越長。而由於人口控制政策的施行,下一代年輕人的數量在減少,因此在90年代之後,新加坡的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愈發明顯。
2000年的時候,其老齡化程度達到了16%(版本不一),滿足了國際對於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老齡化社會對於新加坡政府的公積金開支、醫療服務體系的完善是個巨大的挑戰,而新一代年輕人贍養老人的負擔愈發沉重,社會矛盾愈發尖銳。同時市場開始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影響著經濟的發展。
於是,李光耀不得不把人口政策再次調整,朝著鼓勵生育的方向發展。

80年代末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宣布此前的保健儲蓄帳戶(一種新加坡獨有的醫療儲蓄模式),可以支付第三胎的分娩費,而這個費用此前只給前兩胎。
進入新世紀後,人口政策跟30年多前完全反著來,宣布生兩胎的退稅10000新加坡元,而第三四胎的可以退20000新加坡元,這個數字後來有所增加,大體趨勢是生的越多退稅越多。
2013年時還宣布給前兩胎補償6000新加坡元的津貼,後兩胎則補償8000新加坡元津貼。
對於老年人,新加坡政府還通過宣傳尊敬老人的社會氛圍,鼓勵老人再就業,加大醫療保障計劃等方式,緩和老齡化問題。
那新加坡的人口問題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呢?
答案是有所改善,但收效甚微。

國際上有個關於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標準,叫作總和生育率,指的是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英文簡稱是「TFR」,TFR值越高說明生育得快,人口世代更替越快,TFR越低說明生育得慢,人口增長慢。TFR2.1為正常,小於1.5是「很低生育率」。
新加坡的TFR曾在1988年鼓勵生育之後升到1.96,但這樣的生育率上漲只是曇花一現,1998-1999跌落至1.4左右,2003年之後長期在1.2左右。
也就是說,新加坡的生育率處在「很低生育率」階段。

2020-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不惜出資對每個新生兒3000新加坡元的補貼,號召民眾造娃。但結果呢?2020年,新加坡的TFR跌至1.1,為歷史最低。
到底是為何讓新加坡的「計劃生育」的時候就那麼容易,而提生育率反而成為新加坡政府30年來難以根治的頑疾了呢?這就要我們從新加坡的國情出發思考了。
內卷時代的悲哀
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也有說是李光耀說的)曾經公開說過一句經典的話:
「新加坡不是福利國家,新加坡不養閒人。」
新加坡2021年的人均GDP達到了72795美元,位列亞洲第一,世界前十,但這個數字是無數新加坡人用他們的血淚換出來的。
由於人均GDP很高,所以新加坡的生活水平也相當之高,每年英國《經濟學人》都會搞一個世界生活成本排行與亞太生活成本排行,在這份榜單里,新加坡基本穩居世界前三,而在亞太地區,新加坡則幾乎斷崖式領先全亞洲。
由於生活成本的昂貴,所以新加坡國民可能是全世界最內卷的國民之一。
新加坡法律規定工作時間是每周不得超過44個小時,工作五天半的時間,在2011年新加坡的人均工作時長超過46.3小時,高居世界第一。並且新加坡人總是心甘情願加班,據2016年的一次隨機統計,希望減少工作時間的只有7%。
新加坡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養老金制度,稱之為「CPF」,簡單說就是國家採取強制性儲蓄的方式讓給老年人存儲蓄金,越努力工作,老年生活越開心。

2021年6月,65歲以上居民就業率高達31.7%,比去年2020年同期增長了3.2%。
再聊聊新加坡的教育,新加坡被稱為「世界上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每年新加坡政府出巨資投入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一整套的多元化教育體系,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打分分流,互相競爭,是典型的西式精英教育模式。
但也正因如此,新加坡學生的學費極高,假如申請去新加坡讀小學,常常一年就得花人民幣5、6萬。
新加坡像是一座打了雞血的國家,這座城市的經濟增長一直在保持著昂揚的勢頭,在這個全世界最昂貴的地方,每個人都在為站穩腳跟而拼了命地內卷,跟高昂的生活成本相比,每年新加坡政府給的那些「生娃補助」如同九牛一毛。
生活在新加坡,能照顧好自己已經相當費力,又如何能照顧好下一代呢?更何況,哪有時間談戀愛呢?

新加坡女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新加坡社會壓力導致的社會問題之外,筆者在這裡提一個頗有爭議性的觀點,那就是新加坡女性受教育程度過高,導致了新加坡生育率低。
這一點曾被李光耀在公眾場合談及,隨即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1980年到2018年,新加坡年齡在25歲以上的女青年的受教育平均時間3.1年增加到了10.6年。越來越多的新時代獨立女性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提升學歷,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
同時,新加坡過快的生活節奏也對女性的孕育觀念進行著衝擊,許多企業會刻意避開對未生育女性的僱傭,女性生育甚至會影響職業生涯。
2017年,新加坡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齡約31.8歲,這在任何國家都屬於是晚育了。

小結
新加坡的生育率困境是由新加坡的國情決定的,過於追求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陡增,目前新加坡試圖加大對移民的力度,來解決人口困境,顯然是治標不治本。
移民的湧入確實會幫助新加坡緩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勞動力匱乏。但新加坡過快的生活節奏不會改變,人民的生活壓力也沒絲毫減輕,年輕人依舊不願意生孩子,給多少錢都沒用。
不得不說這是一場時代的悲哀,是值得世界各國深刻學習反思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