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為國有公司「淡馬錫控股」所有
而為淡馬錫掌舵的正是現任總理李顯龍的夫人何晶

當然,新加坡並非沒有反對黨
目前共有38個登記註冊的在野政黨
但其中大部分都勢力微弱
僅有工人黨可算得上主要反對黨
目前在國會93個議席中占領了9席
工人黨立場中間偏左
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開放新加坡的社會氛圍
修改國內治安法,充分拓展言論和結社自由
雖然勢力遠不能和人民行動黨抗衡
但近年來影響有所擴大

大選時揮舞工人黨旗幟的選民
在新加坡獨立、人民行動黨開始執政之前
新加坡已經取得自治地位
人民也習慣了自西方舶來的民選制度
而人民行動黨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
離不開李光耀的強勢、鐵腕統治風格
它體現在新加坡國家制度的方方面面
在新加坡,法律是穩定社會的基本規則
事事立法先行、依法而行
法律甚至滲透到了家庭衛生等私人領域
家中不能裸體、組屋不能養貓
在街上不能喂鴿子、全國不售賣口香糖
不能大喊大叫、不能隨意蹭網
甚至,未經申報不能在公共場合唱歌

新加坡的一處街頭禁令牌
就在今年8月22日之前
男男性行為在新加坡也屬於違法行為
一年一度的新加坡LGBT遊行「pink dot」現場要求廢止同性戀禁令
新加坡還保有了被許多現代國家拋棄的鞭刑制度
新加坡人認為,鞭刑不會致命
但也絕非不痛不癢
它使人感到強烈的疼痛和羞辱
並且會留下永久的疤痕記號
本世紀以來,新加坡共有12460名罪犯被判處鞭刑
其中5%左右的人最終終身殘疾
新加坡鞭刑示意圖
雖然新加坡的「奇葩法律」眾多
但真正適用於鞭刑的還是那些重罪
例如強姦、搶劫、挾持人質和販毒等
唯一可能令人驚訝的是
非法塗鴉也將招致鞭刑
此外,鞭刑的行刑對象僅限於體檢合格的青壯年男性
而且一次最多鞭打24次
另外,死刑犯不執行鞭刑
據新加坡司法機構觀察
對於一些長期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罪犯而言
監獄生活甚至顯得並沒有什麼不愉快
只有鞭笞具有實際的效果和持久的影響
新加坡在1960年代曾面臨嚴重的黑幫問題
鞭刑就成為了政府有效控制犯罪的手段
甚至新加坡的死刑行刑方式
也依舊採用已被廣泛拋棄
被認為是不人道的絞刑
但從結果來看
新加坡政府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暴力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人在一場反對死刑的示威活動中
新加坡法制的另一項重要成果是反腐
上世紀50年代,新加坡政府腐敗也非常嚴重
為此,新加坡打破了年資制度
任命了許多30歲出頭的年輕公務員
並大幅提高公務員工資與福利
普通公務員的年收入能夠達到50萬人民幣
部長級公務員年收入相當於200萬元人民幣
各部門還設立了專項獎學金制度
從高中時期就開始挖掘培養優秀公務員

同時也設定了嚴格的約束和懲罰機制
有貪污和受賄意圖即可入罪
新加坡公民在國外貪污犯罪也須擔責
公務員及家人的各類財產不僅聘用前要申報
任職期間也要每年申報

新加坡反腐敗宣傳
新加坡與其承襲的英國政體的一大不同是
英國文官系統強調政治中立
內閣換屆,文官卻依舊各司其職
但新加坡政府則強調公務員對執政黨的忠誠
目前新加坡2.5%的人口為公職雇員
是典型的「大政府」
以集中權力的政黨為中心
有統領能力的精英領導層統轄全局
有學者總結新加坡的執政風格為
「親民、護民,但並不以民意為決策出發點」
猝然獨立給新加坡執政者留下了巨大的傷痕
種族紛爭、強鄰環伺、身份認同缺失
使得新加坡人有一種強烈的焦慮感
因此人民行動黨也一直強調新加坡經濟成功背後
偶然性和脆弱性的一面
希望其人民能居安思危
李光耀依勢提出了一則理論
認為熱帶的氣候會致使人懶惰
因此他要求室內空調溫度必須保持在21度
以期略感寒涼的溫度
讓人們頭腦更冷靜、效率更高
因此,不少被外派到新加坡的歐美人士
形容這裡是「永不停歇的發動機」

新加坡樓房背面,密密麻麻的空調外機
多年執掌大權的人民行動黨
對國內的反對聲非常警惕
素來被國際社會指責其威權主義傾向
在承襲自殖民政府的「內部安全法令」限制下
批評新加坡政府可能招致滅頂之災
最常見的便是被以誹謗罪起訴要求賠償
據反對黨工人黨所言
「要寫文章批判政府也是可以的,
但要有『被告到脫褲』的心理準備」
人民行動黨的治國之策
近幾年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批駁
許多人認為這種「保姆國家」(Nanny State)的全能管理模式
已不再適用於今日新加坡
自社交媒體興起以來
民眾的聲音愈加嘹亮
工人黨也在近年的選舉中逐漸嶄露頭角

但不可否認的是
也正是李光耀及人民行動黨
領導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裡
實現不可思議的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
超越了「彈丸小國」的疆界
為全世界所矚目
獨立之初貧困落後的新加坡
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人均GDP位居全球第五

新加坡詳細地圖
獨立之初的新加坡
脫離了賴以生存的馬來西亞腹地市場
貧窮、落後、嗷嗷待哺的新加坡
迫使李光耀把吸引外資作為發展經濟的核心策略
上世紀60-70年代的新加坡
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慷慨的外資補貼
順利引進了一批外國資本
此時轉口貿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
截至80年代,新加坡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
成為同期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還廣泛參與了自由貿易協定
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鞏固了自由貿易港的地位

除了作為港口承接貿易
全球市場對石油需求增加
加之戰後東亞地區的崛起
使李光耀敏銳察覺到石油產品消費的大量需求
1960年代,李光耀果斷決定
大力發展石化產業
沒有一滴原油的新加坡
僅花了20多年時間
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和世界石油貿易樞紐

同樣是在60年代
被譽為「新加坡經濟發展之父」的副總理吳慶瑞
決定把新加坡島西南部的「荒蕪之地」裕廊
變為跨國工業園區
此後,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勞動力
四分之一GDP、八千餘家製造業公司
都彙集於勃興的裕廊
且以電子產品和精密工程業等精尖產業為主

1980年代後期,新加坡決定二次轉型
從傳統工業向高技術、高增值方向轉化
大力發展金融、交通運輸、旅遊等服務業
如今,商業和金融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
新加坡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全國GDP中75%來自服務業,25%來自工業
新加坡的卓越發展
也震動了開啟改革開放事業的中國
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
被李光耀政府的建設成果深深感染
希望也能為中國所用
吳慶瑞領導的裕廊工業園模式
便啟發了80年代初期一批開發區的誕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蘇州工業園區
數十年來,數千名蘇州官員曾赴新加坡考察學習
新加坡政府也向蘇州派駐人才參與開發
1985年,吳慶瑞甚至還被任命為沿海開發區經濟顧問
李光耀非常樂觀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前景
他曾說「中國若真要追上來,
甚至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1978年,鄧小平與李光耀的合影
新加坡似乎生來就希望令人印象深刻
經濟繁榮、民生昌盛
新加坡做到了,但許多別的國家也能做到
李光耀另一件別開生面的舉措
則徹底讓世界對這個新興小國刮目相看
1967年,李光耀提出了「花園城市」的設想
他打了這麼一個比方:
「在第三世界的沙漠,
建立第一世界的綠洲」
讓新加坡成為一個環境清潔、綠意盎然的現代都市
一方面是為了人們生活更加愉快
另一方面,則能給外國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說服他們把錢投資在新加坡
綠化不僅僅是審美上的追求
也代表著有形的秩序——
一個井井有條的城市,
一個毫無「雜草」的國家
沒有垃圾、沒有破舊房屋
也沒有極端的思想和猖獗的暴力
為了證明他的決心
李光耀甚至拍攝了一張在街頭掃地的照片

為實現「花園城市」的願景
最先開始實施的是密集的植樹計劃
李光耀希望自己在歐美所見的
寬闊氣派的林蔭大道
能與每個新加坡人共享
三四年的時間過去
新加坡多了55000棵樹木
萬禮湖路
70年代中期以後
越來越多的公園開始興建
新加坡政府專門立法並成立了「公園和娛樂部」
旨在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閒空間
公園和綠地的面積增加了十餘倍
數量也從13個增加到330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