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與經濟
仔細看看新加坡貨幣政策背後的螺母和螺栓 - 它的目標是什麼,MAS如何執行,以及它如何影響經濟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達到宏觀目標而採取的可能影響貨幣和金融狀況的行為。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可用貨幣,利率,或者以新加坡為例,旨在影響經濟中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化率
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什麼?
在20世紀60-70年代,許多先進國家的決策者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貨幣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同時不影響低和穩定的物價通脹率來降低失業率。事後看來,就業目標設定得太低,加上1973年和1979年的油價大漲,其結果是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前所未有的高通脹--被稱為」大通脹「
許多經濟學家現在認為,央行在實行貨幣政策時,應主要關注實現物價穩定,即低位穩定的消費物價指數(CPI)通脹率在1-3%之間。這是基於數十年來積累得證據,即高通脹國家不僅價格波動性較高,而且往往經濟增長率較低。相比之下,在價格穩定得環境下,商品和服務相對價格得變動可以向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發出明確得信號,以便有效的分配資源。此外,價格穩定鼓勵儲蓄和投資,因為它防止資產價值被意外的通脹侵蝕。
然而,將貨幣政策集中在實現價格穩定上並不意味著央行不能追求其他政策目標。
根據法律,,歐洲央行(ECB)對價格穩定至關重要,但他也尋求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經濟增長。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有一個」雙重任務「,即穩定通貨膨脹和最大限度地促進可持續就業得到同等優先。
中央銀行如何實施貨幣政策?
許多央行通常使用非常短期的利率作為其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例如,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或銀行隔夜到期時相互房貸地利率作為目標。為了控制目標利率,中央銀行可以改變流動性量(銀行持有地現金儲備量):當中央銀行提供更多地流動性,銀行有更多地資金房貸,貨幣供應量相應增加,利率下降。相反,當央行從銀行中耗盡流動性時

中央銀行可以改變銀行體系中的流動性有三種傳統方式,儘管並非所有銀行系統都可用於或用於每個國家。
首先,如果中央銀行想要改變貨幣供應和利率,它可能會改變貨幣基礎,包括流通中的貨幣(紙幣和硬幣)和銀行的總儲備,這些銀行在中央銀行存款或作為現金存放在金庫里。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改變貨幣基礎最簡單的方法是通過買賣銀行或銀行的短期政府證券來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這樣,央行就可以有效改變商業銀行所持有的存款準備金率。央行增加貨幣供應。
第二個途徑是允許銀行從中借入更多的儲備。這通常是通過降低他們必須支付這些貸款的利率(貼現率)來實現的。
第三,央行可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意味著銀行將被要求與中央銀行存入的每一美元中增加一部分。然而,這項政策很少在較已開發國家使用,因為它可能會擾亂銀行業的業務。由於許多銀行已經持有」超額準備金「,因此現在效果也越來越差。然而,它仍然用於發展中經濟體或新興市場經濟體,其中前兩種貨幣政策工具可能不太有效,反映出其金融體系發展階段相對較不發達。在一些開放的小型經濟體中,各國央行選擇將本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稱為」錨貨幣「)的價值掛鉤,從而迴避了其實施貨幣政策的能力。他是國家通過為平均價格水平提供名義錨貨幣來實現長期價格穩定的一種手段,通過設立貨幣委員會,貨幣紀律將得到更有力的承諾,即貨幣由錨貨幣100%支持,貨幣當局隨時準備從固定匯率將其貨幣兌換為錨貨幣。香港的情況就是這樣,自1983年以來,香港一直將港元固定在美元。
如果資本可以自由進出該國,央行在講匯率與另一種貨幣掛鉤時,實際上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例如,如果美國通過提高利率收緊貨幣政策,將導致資本流出香港,而香港的利益利率較低,港元將貶值。然後,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將被迫以其官方外匯儲備(1美元)購買港元。香港的貨幣供應量會自動減少,而其他情況亦等於,這將導致利率上升,以配合美國的利率。在不太極端的情況下,各國可以選擇將其貨幣保持在一個既不固定在錨貨幣的或自由浮動的特定價值。這稱為」管理浮動「。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那樣,新加坡實行這種安排的一種變種,即新加坡貨幣管理局管理新加坡元對一攬子貨幣,也稱為新元名義有效匯率(新元)
量化寬鬆與零下限問題
全球金融危機和2009年」大衰退「帶來的挑戰之一是,如果通脹降至低水平,同時,經濟增長非常緩慢或處於衰退之中,傳統的基於利率的貨幣政策可能會變得無效。這是因為央行為刺激投資和消費而設定的名義利率,從理論上講,不能將住房和汽車等敏感商品推至零以下。這稱為零下限問題。
例如,如果通脹率為2%,而央行將名義政策利率降至零,就像美聯儲在2008年12月所做的那樣,與投資和消費決策相關的實際利率將為負2%(0%-2%),這可能足以刺激經濟,但如果通脹率現在降至1%,該怎麼辦?實際利率實際將上升至負1%(0%-1%)
當然,實際上央行可以讓銀行支付其準備金的複利率。事實上,瑞典和丹麥央行最近也利用負利率來刺激經濟,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也是如此。不過,現在說這項政策能否解決零下限的問題,為時尚早。畢竟,銀行會接受其準備金的回報,這比它們作為現金存放在金庫里要少。同時,它們能否通過對客戶存款實行負利率來挽回損失,目前尚不清楚。
另一種解決辦法可能是提高央行的通脹目標,即4%,這將給它們在經濟低迷時期降低實際利率的更大空間。但是公眾會理解這種變化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由於主要央行在實現2%左右的通脹目標以及將公眾預期穩定在該水平方面非常成功,它們現在不願提高目標,擔心通脹和通脹預期可能螺旋上升。這將導致各國央行失去近幾十年來精心積累的信譽。
當常規貨幣政策崩潰時,一個可能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時採取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即量化寬鬆政策(QE).而不是針對可能已經達到零約束的短期政策利率,而是制定了量化目標,以增加貨幣基礎。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向金融機構提供了緊急流動性,並以它們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身份行事。危機過後,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購買了大量私人資產,包括消費者和公司債務,以及長期政府債務。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長期利率,加快從衰退中復甦。量化寬鬆政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央行能否說服金融市場,消費者和生產商,廉價資金將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以增加通脹和增長。這將有助於扭轉通貨緊縮的心理,即消費者減少消費,因為它們預計價格會持續下跌,而生產商則因為銷售疲軟而不願投資。事實上,像傳統政策一樣,央行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必須可信。
新加坡的貨幣政策框架
自1981年以來,新加坡的貨幣政策一直以匯率為中心,在小型和開放的新加坡經濟中,匯率是維持價格的更有效的工具,而不是利率貨幣基礎。
為什麼貨幣政策以匯率為中心?
選擇以匯率為中心的貨幣政策,而不是貨幣供應或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是不尋常的。受新加坡規模小,貿易開放程度高的影響(圖二)。新加坡在選擇貨幣政策工具方面很可能獨一無二。

新加坡面積小,自然資源缺乏,這意味著它甚至必須進口最基本的日常需求,如食品,水和原材料,以及出口商品和服務,以支付這些需求。這導致了非常開放的貿易政策,並限制進口。
新加坡對貿易的開放程度如何?
從圖三可以看出,新加坡的進出口均占新加坡GDP的100%左右,極端開放的另一個指標是最終支出的進口金額非常高:新加坡每花費一新幣,大約40分就會作為進口支出泄漏出去

新加坡規模小,貿易開放程度高,其後果何在?
首先,由於新加坡作為世界市場上商品的買方或賣方規模較小,因此它是一個價格接受者,國內生產商和消費者必須接受由全球供應和需求決定的價格。例如,新加坡的大米或電子產品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世界價格決定的,通過匯率轉換為本幣。此外,國內支出的進口含量極高,對世界價格或匯率的變化對國內價格有很強的影響。因此,當全球食品和能源價格高企時,MAS可以讓新加坡國家能源局更快的升值或走強,以抵消它們對新加坡通脹的影響
因此,在像新加坡這樣的開放型小型經濟體中,管理匯率是保持價格穩定的最有效方法,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匯率相對可控,與國內需求主導總需求的經濟體相比,匯率對新加坡整體經濟活動水平的影響更大(因此,國內通脹)
基於匯率的貨幣政策的影響
根據開放經濟三重奏,一個國家不能擁有開放的資本市場,不能根據國內利率實行傳統的貨幣政策,不能同時管理其貨幣。它只能選擇三種政策選項中的兩種(圖4)
例如,美國擁有開放的資本市場,並希望控制國內利率,因此允許其貨幣自由浮動。其他國家可能希望利率來刺激經濟和同時修複本國貨幣。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必須實行貨幣和資本管制,以維持匯率的穩定。

新加坡選擇管理匯率作為其貨幣政策的操作工具,原因早有解釋。中國也是一個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自1978年以來一直沒有資本或貨幣管制,這意味著經濟對資本流動完全開放。國內利率相對於世界利率的任何變化都會受到資金進出新加坡的損害,導致匯率變動升值或貶值。為了將新幣保持在政策區間內,MAS必須抵消對國內利率的任何初始調整的影響。這樣做,MAS有效的放棄了對國內利率和貨幣供應的控制。因此,新加坡的貨幣政策是匯率政策的代名詞。
因此,新加坡第二套貨幣主要取決於外國利率,如美元LIBOR和市場對新加坡元走勢的預期。正如我們從下面的圖表中看到的,三個月期新元SIBOR多年來一直密切跟蹤三個月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圖五)

與大多數其他央行一樣,MAS還開展日常貨幣市場操作,以管理銀行系統的流動性水平。這些不是針對任何級別的利率或貨幣供應。相反,它們旨在確保國內銀行系統有足夠的流動性來滿足銀行對預防和結算餘額的需求,以及最低現金餘額,即銀行負債基數的3%。MAS 貨幣市場運作的範圍和規模將取決於MAS和銀行系統之間資金流入和流出的凈流動性影響。這些可能來自發行紙幣和硬幣,公積金委員會和政府資金轉移,新加坡政府證券(SGS)的淨髮行,外匯干預業務以及以往貨幣市場業務的成熟。
為了管理流動性影響,MAS使用直接借款,外匯掉期,回購協議(回購)和發行MAS票據。例如,如果公積金委員會向MAS投放了大量公積金資金,則MAS可以通過發行相對於匹配金額的較少MAS票據來抵消銀行系統流動性的損失。選擇金融工具來應對這種情況,這種貨幣市場運作與MAS管理新元NEER的外匯干預大相逕庭。
國內利率是如何確定的?
利率是今天貨幣將來可以交易貨幣的價格,換句話說,它是儲蓄的回報率,或者借款成本。
利率如何影響經濟?
利率通過對國內投資和消費的影響經濟。利率上升會增加公司的借貸成本,從而降低利潤,提高新投資項目所需的回報。然而,在新加坡,製造業的公司受利率上升的影響可能相對較小,因為該行業由依賴自身資金來源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主導,尤其是來自其總部的資金來源。相比之下,建築和建築行業的公司可能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因為它們在更大程度上依賴銀行借款,而且鑒於項目持續時間長,現金流更加緊張,更高的利率也通過增加抵押貸款還款來影響家庭,並可能使他們更難償還債務,迫使他們減少消費。同時,更高的利率為家庭提供了更大的動力,以儲蓄為未來,而不是現在消費,這些儲蓄可以引導到投資
新加坡的利率決定了什麼?
鑒於政策三元和MAS以匯率為目標的事實,它也不能決定國內利率或貨幣供應。由於新加坡對資本流動沒有控制,全球和國內利率(如美元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和新元SIBOR)之間的差額變化將導致資本流入或流出。這種變動將改變市場對匯率以及各國貨幣供應的預期,從而改變利率。長期以來,新元對大多數其他貨幣的匯率趨於升值,因此新加坡國內利率與全球利率一致,但通常略低於全球利率(圖5)。這種關係被稱為」未顛覆的利息平價「(UIP),因為一旦對預期匯率差異進行額度,國內利率就與全球利率保持一致或」評價」,當以共同貨幣表示時。總之,新加坡的利率在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美國金融市場上是有效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