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慢性傷口每年耗資逾3億元 占國內生產總值0.07%

示意圖。(圖:iStock)
研究發現,慢性傷口每年耗資我國3億5000萬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07%。
考慮到我國將國內生產總值的4%用於醫療保健,這筆費用將構成顯著的經濟負擔。
這項由杜克-國大醫學院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領導的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雜誌BMJ Open,是本地第一個以多元種族亞洲人口為對象、量化慢性傷口國家成本的研究。
研究人員分析了2017年因為慢性傷口而入住本地私人和公共醫院的1萬6750多名病患的資料,得出這個結論。
所謂慢性傷口,指的是在四個星期內無法癒合的傷口。報告說,這些傷口在已經患有其他疾病的年長者當中相當普遍,常見的包括:糖尿病潰瘍和褥瘡。
研究人員指出,慢性傷口可被形容為「無聲的流行病」。由於患者需要頻繁的治療,因此花費很大。研究就顯示,大部分花費來自住院費用,以及因為健康和生活質量惡化而造成的生產力損失。不過,如果實施適當的預防和管理規劃,比如居家篩查和專科傷口護理診所,這些費用有望減少。
杜克-國大醫學院和新科研發布的新聞稿說,為了解決經濟負擔,新科研正在研發一個數據驅動的數碼平台,以簡化傷口評估、提供風險分層、促進護理協調,從而減少人力和成本。研究人員下來將評估這個平台在傷口管理方面的效率和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