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二月第三個星期的焦點新聞,前三、四天都被財政預算案占據了,到了周末才回到即將來臨的全國大選。
既然說到大選,各家媒體當然要介紹各政黨的新臉孔、新動向,哪些政黨在哪個選區「插旗」的消息自然也少不了。
但除了高齡84歲的新加坡前進黨主席陳清木醫生表示有意競選西海岸集選區,更引起網民關注的新聞卻是:淡濱尼集選區可能出現四角戰。
促成這個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力量黨退出反對黨組成的「人民聯盟」,並宣布出征淡濱尼。同是人民之聲秘書長的聯盟秘書長林鼎隨後在臉書發文說,人民力量黨執意競選淡濱尼集選區,可能形成四角戰,因此其他三個反對黨無法認同。
四角戰之所以受人矚目,除了熱鬧,它的少見可能是另一個原因:
自新加坡獨立以來,全國大選只出現過三次四角戰,其中兩次還是補選。
細究這三場四角戰,可以歸納出兩個定律,但我們先逐個來看各個選舉的戰況:
1. 馬林百列集選區補選(1992)

1992年的馬林百列補選,是國務資政張志賢(左一)第一次參選。馬林百列人民行動黨團隊還包括(右起)姚智、歐思曼和時任總理吳作棟。(海峽時報)
馬林百列之所以在1992年12月舉行補選,主要還是跟1991年的「閃電大選」有關:
時任總理吳作棟在1991年大選競選期間曾承諾,將舉行補選為行動黨引進更多新血,因為他當時決定提前舉行大選,造成行動黨未能及時物色到足夠的新候選人;
時任工人黨秘書長惹耶勒南1986年被控對工人黨帳目發假誓及非法轉移該黨基金,被判有罪後喪失國會議員資格,五年內禁止參選,因而錯過1991年大選。當時,惹耶勒南指責吳作棟提早兩年舉行大選極不尋常,全是因為怕了他,吳作棟當下許諾,在惹耶勒南禁令解除後辦一場補選,但當時沒有透露是哪個選區。
補選當天,工人黨最終因為一名候選人沒有現身,只能在最後一刻退出競選。
最終,吳作棟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團隊以近73%的選票勝出,落敗的三個反對黨當中,正義黨和國民團結黨都因為沒有達到12.5%選票的最低門檻,賠上按櫃金。
2. 蔡厝港單選區(1997年全國大選)

1997年大選,蔡厝港單選區議員劉紹濟(左)成功蟬聯該區議席。(海峽時報)
蔡厝港單選區在1997年大選中,由於獨立人士謝世德參選,出現了四角戰。
一般認為,獨立人士背後沒有政黨在財力和物力上的支持,難有作為,但謝世德最終還是保住了按櫃金,反倒是國民團結黨的陳樹芬得票率不到2%,痛失按櫃金。
該區議席最終由人民行動黨的劉紹濟以近62%的得票率,成功守土。
3. 榜鵝東單選區補選(2013年)

工人黨候選人李麗連(右)在2013年榜鵝東補選競選期間跟支持者擊掌致意。她最終以54.50%的選票擊敗另外三名候選人。(海峽時報)
榜鵝東單選區原議員柏默2012年由於婚外情辭職,促成了2013年的補選。
人民行動黨派出「榜鵝之子」許寶琨出戰,但仍不敵工人黨候選人李麗連,後者以54.50%的選票擊敗其他三名候選人。
革新黨秘書長肯尼思和民主聯盟秘書長林睦荃得票率不到2%,一同失去按櫃金。
讀到這裡的蟻粉相信已經看出三場四角戰的第一個共同點:
總有至少一名候選人賠上按櫃金。
第二個共同點可能沒那麼明顯,那就是:
四角戰雖然會攤薄選票,但程度不足以左右最終結果,即使將落敗三方的選票都加起來,仍不足以撼動當選者。
當然,四角戰至今只有三場,數據可能還不太具備代表性,大選也畢竟還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來屆大選如果真的爆出四角戰,完全有可能打破以上的定律。
但對參加大選的政黨來說,輸掉按櫃金可不是「交學費」那麼簡單的事,加入四角戰之前,還是得三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