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切的小巷和城市拱廊——連接不同建築的捷徑,充滿便利的設施。
構建四個主要門戶
東部門戶加強空港與世界的聯通
總規提出,新加坡要打造更強大的經濟,就需要做好規劃和撥出合適的土地以支持振興現有產業和發展新的增長區域。按功能分區建設,成為新加坡的選擇。
在規劃中新加坡提出構建四個主要門戶的概念,包括北部門戶、東部門戶、西部門戶和中央地區。
北部門戶是進入新的創新單元(例如農業技術和食品、數位技術和網絡安全)機會的入口,未來將強化位於兀蘭的區域中心,將之打造成為北部區域的經濟中心。
東部門戶利用樟宜航空樞紐擴建的機會,加強空港地區與世界的聯通,發展與航空有關的業務,構建創新品質生活商業集群,包括新加坡科技大學、樟宜商業園及未來的樟宜東城區。
西部門戶是CBD以外最大的商業節點,也是首屈一指的高科技製造中心,由裕廊創新區(JID)及其周邊的裕廊和大士工業區 組成。將利用改善的運輸聯繫和 TUAS 碼頭的全球海上連通性,促進貨物、服務和人員的無縫流動。世界一流大學也使西部門戶成為企業、學術界和人才會面、交流和合作的理想場所。
中央地區是傳統新加坡CBD,充滿活力的市中心-是全球商業和金融中心的所在地,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24/7生活方式目的地。
除了門戶之外,新加坡還將開發CBD以外的商業節點和工業區,以支持經濟增長。儘管各個門戶功能區隔明顯,規劃卻在盡力避免「職住不平衡」的問題。
一方面,規劃特彆強調並在靠近生活區的地方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榜鵝數字區,將為數字經濟的關鍵增長產業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更接近於榜鵝新鎮的居民。
另一方面,將在各個門戶區域修建不同類型的住房,規劃強調為所有年齡段的人提供更愉快、更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構建兒童友好和老年人友好的社區。
「不斷強化每一個區域的發展潛能和特點。」胡濤認為,城市是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新加坡的發展,最開始也是從單中心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提出建設多個區域中心,形成「多中心」布局。
2000年以後,順應國際發展的局勢,又重新集中發展金融中心。這個過程中,城市各個區域的產業布局更清晰,濱海灣CBD區域以總部經濟、金融業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為主,而其他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或者科技密集型的產業則在城市的其他區域聚集。
這次的總體規劃是將原來的東部、西部和北部三個區域中心提升為經濟門戶,結合濱海灣整體考慮,能保證區域之間協同發展的同時,每個區域的功能定位明確、產業特色鮮明。

濱海灣試驗場示意圖。濱海灣擁有大片可用土地,可為創新概念,短時商業提供試驗場地,從而活化閒置空間,創造經濟價值。
城市轉型:兩份規劃,一種路徑
「
從上世紀末開始,CBD成為我國各級政府接受度最高的概念,在我國各大城市得到了廣泛的實踐,深刻地改變了國內多數城市的空間形態。
」
胡濤認為,這些短時間內破土而出的CBD,既是經濟發展的樂觀心態體現,也是空間與政治雜糅而成的產物。然而榮光背後,經濟的趨利性和對人性化需求的忽視也使今天的CBD暴露出諸多問題,如空間尺度過大、公共空間不足、功能過於單一、缺乏多元配套、職住不平衡、高峰時期交通陷於癱瘓等,結果往往導致CBD「效率有餘,活力不足」,在夜晚和節假日淪為「死城」。
這些問題與新加坡CBD所面臨的問題有共性也有差別。在新的以人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要求下,中國城市CBD也面臨著轉型的挑戰。而新加坡的CBD進化之路無疑提供了一條參考路徑。
去年,成都在錦江區的現場辦公會上,直指錦江區因消費趨勢變化帶來消費中心地位下降、城市功能格局變化帶來城區空心化等挑戰。
一個數字看出成都人口流向的趨勢:2010年到2017年,錦江區新增戶籍人口14.6萬人,高新區新增戶籍人口24.4萬人,中心城區的空心化已不可避免。
今年7月公布的《錦江公園總體規劃》將對錦江公園中的兩江環抱區域及望江公園段(即錦江中央公園)進行了提升規劃。「車退人進」,對道路進行慢行化改造,打造文商街區形成多元場景,TOD開發等種種措施,都能看到新加坡的影子。

「CBD 的概念正在逐漸被重構,它變得去中心化、多元化、親民化、生態化,總部金融、現代商業、社區生活、公共空間、 文化活動共生於此,真正實現人城一體、以人為本。」胡濤表示,此輪新加坡總規以CBD復興為代表的計劃,闡釋了新加坡規劃的基石,即真正將「以人為本」落實在精細的規劃中,維持城市規劃的「尺度感」。
《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上月通過,高質量規劃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東部新城。兩年前,成都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其中,東進承擔起發展先進位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使命。

天府國際機場效果圖
在產業功能區建設上,胡濤認為成都依然借鑑了新加坡的經驗並將繼續從中獲益。胡濤表示,成都製造業東移可與新加坡裕廊工業區為代表的以現代工業為基礎的產城融合的新鎮類比;以樟宜機場及周邊區域為代表的自貿港及臨空經濟圈,很多年做到世界第一,在自貿、通關效率、物流、電信等領域頗具經驗,為空港新城提供範本;天府新區重點發展的新經濟領域同樣可以學習新加坡以緯壹科技城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科技園等。
這或許是新加坡規劃對中國城市的參考價值。
紅新聞記者 鍾茜妮 攝影記者 劉海韻
部分圖據理想城市發展計劃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