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家位於裕廊島的液化天然氣灌裝廠,每月可供應超過2000萬千瓦的電力。(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從事貿易業的廖先生住在四房式組屋,自2018年新加坡開放電力市場以來,他一直都向電力零售商購電。
幾個月前,他改而通過新能源集團,向電力批發市場(wholesale market)購電,不料電費卻激增了兩倍。
廖先生每月的住家用電量介於300至500千瓦小時(kWh),漲價前的批發電價約每千瓦小時15分,近期卻突然猛漲至45分。
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
「我上個月的電費帳單是121新元,這個月明明減少用電近100千瓦小時,卻還要付超過220新元,漲幅非常不合理。」

絕大多數家庭用戶的住家電費還是受管制的電價,不是批發電價。(聯合早報)
說到這裡,蟻粉是不是在回想這個月繳了多少電費?
別擔心,廖先生只是少數受影響的家庭用戶,受批發電價影響的還是商業用戶居多。
能源局數據顯示,只有0.07%的家庭用戶和9.04%的商業用戶向電力批發市場購電。
全球能源價格飆升,發電成本大幅增加,這些向電力批發市場購電的用戶首當其衝,占用戶總數約1%。
批發電價是根據電力批發市場每半小時的現貨價計算的,會根據市場供需情況而出現大幅波動。
絕大多數家庭用戶的住家電費還是受管制的電價,不是批發電價。新能源集團每三個月會根據能源局的準則調整電費。
今年第二季的住家電費是每千瓦小時27.43分(不含消費稅),低於第一季的28.95分。以一個四房式組屋單位為例,平均每個月可省下4元7角的電費。

今年第二季的住家電費是每千瓦小時27.43分,低於第一季的28.95分。(海峽時報)
批發電價猛漲 都是俄烏戰爭惹的禍?
既然受管制電價比較便宜,為什麼一些家庭用戶還選擇付更貴的批發電價?
原因很簡單:以往的批發電價是比受管制電價便宜的。
偏偏過去兩年,國際能源價格攀升,加上輸入新加坡的管道天然氣供應不穩定,導致批發電價出現劇烈波動。新加坡幾乎所有電力都依賴進口天然氣發電,因此非常容易受全球供應衝擊。
專家指出,持續走高的燃油價格會反映到電力生產當中,最後通過電費轉嫁給消費者。
根據貿工部今年初發表的2022年經濟調查報告,俄烏戰爭導致全球能源供應短缺,全球的燃油和天然氣價格也節節攀升,批發電價去年平均飆漲49%。
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部主任布羅德斯托克(David Broadstock)博士說,近日的酷熱氣候促使更多人使用冷氣,也推高了用電需求和平均電力批發價。

(資料來源:能源市場管理局)
現在才抑制批發電價波動 還來得及嗎?
新加坡的電價由四個部分組成:能源成本占超過七成,網絡成本占約兩成,其餘的是市場支援服務費,以及市場管理和電力系統運作費。
能源成本由發電廠收取,用來支付進口天然氣、人力和維修費等發電成本。按照商業合約,天然氣價格與油價掛鉤。
為了遏制電力批發價的波動,能源管理局上周宣布,將從7月1日起引入臨時措施:
使用一個與天然氣和發電成本掛鉤的公式,來限制批發電價的頂限。

新加坡液化天然氣公司在裕廊島設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海峽時報)
然而,一些商業用戶告訴《商業時報》,新措施或許「來得太晚」,對緩解企業成本壓力的作用有限。
由於電力批發市場波動極大,許多電力零售商不太願意提供零售合約,意味著商業用戶只能受制於新能源集團高昂的批發電價。
(新能源集團是新加坡全國電網的管理機構,也是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商。2021年底,因能源價格不斷飆漲,六家電力零售商相繼退出市場,目前只剩九家。當時有1萬1000個商業用戶被迫轉向電力批發市場購電。)
其中一家商業用戶受訪時說:
「我們的電力合約已在去年9月到期。我們每個月都會聯繫幾家合作過的電力零售商,但他們每次都說:『現在的形勢很不穩定,我們無法提供新的電力合約,請去找新能源集團洽談。』」
「不論新能源集團開出的批發電價有多高,我們都得接受。在收到每月的電費帳單之前,我們無法預測電價,很難規劃公司的每月支出。」
目前,能源局只允許有條件應對價格波動的用戶通過電力批發市場購電。
當局也提醒,選擇這麼做的用戶會面對較高的不確定性,必須謹慎考慮。
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蘇博德建議用戶選擇固定價格配套或受管制電價折扣配套,以減少這期間的價格波動,短期內也更符合成本效益。
換句話說,如果無法承受像過山車一樣起伏的批發電價,最好還是走安全路線,選擇固定價格配套。
